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作者:宋.蘇軾


目錄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1]

譯文

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反覆敲門裡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着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趁着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闢的游息之所,築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鑽營。 夜闌:夜盡。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賞析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着,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長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莊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時忘卻營營」,也是化用《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本是說,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與,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蘇軾政治上受大挫折,憂懼苦惱,向道家思想尋求超脫之方。這兩句頗富哲理的議論,飽含着詞人切身的感受,帶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發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以議論為詞,化用哲學語言入詞,衝破了傳統詞的清規戒律,擴大了詞的表現力。這種語言上的特色正表現出詞人的獨特個性。正如前人所說。東坡「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着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格。歷史上的成功之作,無不體現作者的鮮明個性,因此,作為文學作品寫出真情性是最難能可貴的。元好問評論東坡詞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元好問道出了東坡詞的總的特點:文如其人,個性鮮明。也是卻好指出了這首《臨江仙》詞的最成功之處。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作背景。[2]

作者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詩詞名句網
  2.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