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豐收堂位於大連市甘井子區豐收路258號,是目前大連市內四區中建築規模最大的教堂。

目錄

教堂簡介

隨着市內參加教會人數的不斷增長,現有教堂明顯不能滿足需要,新建教堂成為必須考慮的一件大事。2000年秋,大連市基督教協會和大連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聯合,先後向大連市宗教事務局、遼寧省宗教事務局提出在大連建設新禮拜堂的申請,2001年申請得到批准,當年10月 ,豐收堂即破土動工,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新堂落成,並於2003年4月5日舉行了獻堂典禮。全部建設款項均來自教徒的奉獻。

豐收堂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座位向着講台呈弧形排列、階梯狀分布,可容納3000人同時聚會,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禮拜堂。儘管豐收堂所處的地點比較偏僻,距離大連成熟的居民社區也較遠,但每主日仍然以神愛吸引眾多信徒前來敬拜讚美。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