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中道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目錄

名詞解釋

中正不偏的行事法則。「中道」是相對於偏頗的行為而言的。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的存在與變化遵循着基本的法則。這一法則體現在人為行事中,即是「中道」。人的言行應符合於「中道」。儒家主張通過遵循「中道」,避免過度或不及的言行,以實現完美的道德。佛教則主張踐行「中道」,以認識事物的真實形態,而達到解脫。不同學派、教派對「中道」具體內容的理解會有所不同。

引例1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 (juàn)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孟子·盡心下》) (孟子說:「孔子講『不能與遵循中道的人相交,也一定要結交狂者或狷者。 狂者激昂進取,狷者不做有違道義的事。』孔子難道不想結交遵循中道的人嗎?不一定能遇到,所以思求次一等的人。」)

引例2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 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 (qū)智趣覺,趣於涅槃。 (《中阿含經》卷四十三) (不要追求感官的滿足,它太過低劣,這是普通人的行為。也不要苛求自己履行苦修,極端的痛苦並非聖人所行,並不會帶來想要的結果。遠離了這兩種極端、取得中道,才能夠成就正見正知,導向寂靜、覺醒和解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