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丽羽龙属
中华丽羽龙属(属名:Sinocalliopteryx)又名中国美羽龙、中华美羽龙,意为“中国的美丽羽毛”,是美颌龙科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的义县组尖山沟层,年代为下白垩纪,约1亿2460万年前。
中华丽羽龙与近亲华夏颌龙相似,但它们的体型较大,身长2.37公尺,是已知最大的美颌龙科物种。
目录
发现与命名
在2007年,姬书安、季强、吕君昌、袁崇喜等人将化石作正式研究、命名。模式种是巨中华丽羽龙(Sinocalliopteryx gigas),属名是以拉丁文的中国(Sinae)、古希腊文的美丽(kalos)与羽毛(pteryx)所组成;种名gigas即意指它们为巨大的美颌龙科恐龙[1]。
正模标本(编号JMP-V-05-8-01)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四合屯村和恒道子,属于义县组的尖山沟地层,地质年代约1亿2500万年前,相当于巴列姆阶到阿普第阶。这个标本是一个接近完整的头颅骨与身体骨骼,是一个成年个体,被挤压在一块石板上,化石周围有原始羽毛痕迹
叙述
中华丽羽龙是种二足掠食动物。正模标本的身长有2.37公尺。根据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在2010年的估计,中华丽羽龙的体重约为20公斤[2]。中华丽羽龙与华夏颌龙、其他美颌龙科的差异在于,中华丽羽龙的手部与手臂相较比例相当长;而且比大部分美颌龙科还长,这个特征可能与它们的体型相关。
中华丽羽龙的头部延长,口鼻部呈尖状,从侧面来看,头部的中段略为凹下。前上颌骨有4颗小型牙齿,牙齿前缘有锯齿边缘。上颌骨有6颗较大型牙齿。颧骨大型,上方形状突出,构成眼眶的下缘。下颌两侧缺乏小洞孔。
中华丽羽龙有11节颈椎、12节背椎、5节荐椎、以及至少49节尾椎。尾巴末端没有被发现。尾椎的神经棘、人字形骨。腹肋侧边很短。
它们的肱骨短,因此前臂短。尺骨后上方的鹰嘴突(Olecranon process)发展不明显。与前肢相比,中华丽羽龙的手掌非常长。第二掌骨紧邻第一掌骨,显示它们的手掌结构相当紧凑。第一指爪、第二指爪都很长。第三掌骨相当短,前有较小的手指。
骨盆的肠骨前端有小型缺口。坐骨主干长、朝下弯曲。小腿长,相当于大腿长度的90%。脚掌非常长,尤其是脚踝的跖骨。
如同其他在义县组所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中华丽羽龙也保存了简易的似羽毛覆盖物,非常类似中华龙鸟身上的覆盖物。中华丽羽龙的最长羽毛位于臀部、尾巴基部、以及大腿后侧,各部位的羽毛长度不同。这些最长羽毛的长度为10公分。有趣的是,跖骨部位也发现了羽毛。但与小盗龙、足羽龙的足部羽毛相比,中华丽羽龙的足部羽毛并没有那么长、先进;这个发现显示足部羽毛的演化,出现于比目前所知更为原始的恐龙。
古生物学
中华丽羽龙的骨骸保存良好,腹部区域有一个驰龙科的部份腿部,这个部份腿部包括一个完整的小腿、足部、趾爪,并处于生前的关节未脱落状态。相对于中华丽羽龙的腹部而言,这个部份腿部相当大,几乎占满整个腹部区域,并位于肋骨之下。在2007年,中华丽羽龙的叙述者,姬书安等人认为这个化石显示中华丽羽龙以较小、类似鸟类的恐龙为食。这个发现也显示中华丽羽龙可能是种敏捷、活跃、残酷的掠食动物;而其他美颌龙科化石的腹部区域则是发现了蜥蜴与小型哺乳类。
除了驰龙科的腿部以外,腹部区域也发现了四个不规则形状的石头,而骨骸的其他部位与周遭岩石并没有发现类似形状的石头。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石头是胃石,恩霹渥巴龙与拜伦龙也有类似的发现。其他的兽脚类恐龙也有发现胃石,例如尾羽龙与一种蒙古似鸟龙科,但它们体内的胃石数量较多、较小。姬书安等人推测后两者恐龙可能主要为草食性,而且胃石的数量与大小也符合它们的食性;他们假设草食性动物吞下许多小型石头,而肉食性动物则吞下少量较大的石头以协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