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藥製劑--外用膏劑

中藥製劑--外用膏劑

目錄

【核心提示】

外用膏劑系選用相宜的基質與藥物,採用適宜的工藝過程與製法,製成專供外用的半固體或近似固體的一類製劑.此類製劑廣泛應用於皮膚科與外科等.

外用膏劑系選用相宜的基質與藥物,採用適宜的工藝過程與製法,製成專供外用的半固體或近似固體的一類製劑。此類製劑廣泛應用於皮膚科與外科等。有的對皮膚起保護作用,有的對皮膚或粘膜起局部治療作用,也有的透過皮膚或粘膜起全身治療作用。

【外用膏劑的劑型種類】

包括軟膏劑、膏藥、橡皮膏三種主要膏劑。另外,類似軟膏的製劑:糊劑及塗膜劑亦在此介紹。

【外用膏發展】

外用膏劑中的軟膏與膏藥在中國應用甚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癰疽篇」中已有「疏砭之,塗以豕膏」的記載。漢代名醫華佗在施用外科手術後,常習用「神膏」以促進傷口癒合。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要方》中有用豕脂、羊脂等與藥料煉製膏劑的記載;同一時代龔慶宜著的《劉涓子鬼遺方》和齊•諸澄著的《褚氏遺

書》中對皮膚科用藥方面均有重要發展,其中有多種「薄貼」的記載,已較廣泛地應用皮膚吸收良好的動物脂肪作為軟膏基質。唐代孫思邈著的《千金翼方》載有「烏麻膏」方,其組成有生烏頭、麻油、黃丹及蠟。製法為「內油銅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減一分,下黃丹,消盡;下蠟令沫消以膏成……」由此可見,當時

已有了製備膏藥的方法。宋代,由陳師文等撰、宋朝廷頒布發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已趨完善。外用膏劑到明、清兩代更有發展,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中已有40多種劑型,其中膏劑品種也不少;清代吳師機著的《理瀹駢文》是一部論述膏藥的專著,對膏藥的方藥、應

用、尤其在製備工藝上均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並有進一步的發展提高。如膏藥種類,已不是單純使用油脂與樟丹,而又創製出白膏藥、膠膏藥、松香膏藥等。


外用膏劑不僅在中國創用很早,而且在國外應用亦比較早。尤其是近代,在軟膏的基質與製法、橡皮膏等方面有了較快的發展。 [1]

【軟膏劑的含義】

軟膏劑系指將藥物加入適宜基質中,製成容易塗布於皮膚、粘膜或創面的半固體外用劑型。

【質量要求】

質量要求是根據其劑型特點、用藥部位與方法提出的。

①軟膏劑應均勻、細膩(混懸微粒至少應為細粉)、無粗糙感。

②粘稠度適宜,易塗布,不融化流失。

③性質穩定,無酸敗變質現象,能保持藥物固有療效。

④無不良刺激性,符合衛生學要求。

【產品類別】

1、黑膏藥

黑膏藥系以食用植物油炸取藥料,去渣後在高熱下與黃丹反應而成的鉛硬膏。

2、白膏藥

白膏藥系以食用植物油與宮粉為基質,油炸藥料,去渣後與宮粉反應而成的另一種鉛硬膏。

3、橡皮膏

橡皮膏(亦稱橡膠硬膏)系以橡膠為主要基質,與樹脂、脂肪或類脂性物質(輔料)和藥物混勻後,攤塗於布或其他裱背材料上而製成的一種外用製劑。如不含藥的氧化鋅橡皮膏,含藥的傷濕止痛膏、神經性皮炎膏等。其組成如下:

(1) 裱背材料 漂白細布。

(2) 膏藥料 主要由基質、輔料、和藥物組合而成。

(3) 膏面覆所含的成分比較穩定,粘着力強,不經預熱可直接粘貼於患部,亦不易產生配伍禁忌,對機體無損害,不污染皮膚和衣服,攜帶和使用均方便,患者樂於應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