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心外围论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心外围论是个专用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目录

名词解释

主要观点

1949-1950年,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他们认为:国际经济是由“中心”和“外围”两种非对称性经济组成的。由于这两种经济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资源结构、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中心剥削外围”的情况。其结果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因此,外围国家应该“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具体分析

中心外围理论的应用

1、整体性:无论“中心”还是“外围”国家,他们都是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中心”和“外围”的形成,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结果。

2、差异性:两者在经济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心”国家经济发达,劳动生产率高,是技术发明国,主要以制成品、资本品等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出口为主,贸易条件有利;而“外围”国家经济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是技术输入国,主要以农产品、矿产品等需求收入弹性低的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和服务则主要靠进口。贸易条件不利。

3、不平等性:技术进步产生于“中心”,工业化集中于“中心”,“外围”国家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政策含义

外围国家应采取一条新的发展模式:工业化;

不宜全面工业化,应当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即发展国内急需的制成品和消费品生产,来取代原来的进口;

主张建设“区域性”的贸易优惠安排,乃至共同市场。

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一些国家付诸实践。

缺陷

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普遍支持这一学说。

西方学者则从不同方面进行批评。

其“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主张,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实行了以后,取得的成效并没有预想中的好。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在东南亚的实践得到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