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集
中州集:是元好問編定的金朝詩歌總集。
共10卷,輯錄作家 251人,作品2062首。其中除"南冠"類收入忠於宋王朝的留金使節或官吏朱弁、滕茂實等5人的84首作品外,其餘都是金人詩作。
目錄
簡介
中州集其材料來源有二:一是編者憑記憶和旁搜遠引所得;二是依據金人魏道明和商衡的金詩選《國朝百家詩略》(元好問自序)。由於金朝立國後長期據有中原,中州(今河南一帶)是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人常以中州人物之盛自豪,故此集取名《翰苑英華中州集》,又名《中州鼓吹翰苑英華集》,通稱《中州集》。
始編於1233年,金亡不久已有初稿,成書並初刻於蒙古海迷失二年(1250年),明朝毛晉刊本也稱"初刻中州集"。通行本有《四部叢刊》縮印董氏影元本、中華書局1959年排印本。
為元好問以詩為史的著作。記錄了大量金朝歷史事件。為《金史》資料來源之一。"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雲。" (選自《金史》卷一百二十六)
內容
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內府藏本)《中州集》體例不錄存世者之作,"帝王"、"諸相"、"狀元"、"知己"、"南冠"等以類相從,其餘各家基本上以時代先後為序。作者小傳,內容豐富,一般除載生平事跡外,還常舉名句、名篇為例,以說明各家的特徵。
在小傳中,編者對金代詩壇風尚、詩歌的源流演變以及當時的政治歷史事件亦時有介紹。如卷一蔡珪傳,稱國初文士如宇文虛中、蔡松年、吳激等,皆宋儒;國朝文派,斷自蔡珪。是對金初期詩人的概括論述;卷十辛願傳,稱南渡以來,後生以風雅自名,轉相販賣;主文盟者泛愛受愚,不加裁抑,是對南渡以後詩風的批評;卷九賈益謙傳,述賈氏稱實錄誣海陵"淫毒狼驁","百可一信耶",雖非金主亮的定論,但可作研究金代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鬥爭的參考。
《四庫全書總目》說《中州集》"大致主於藉詩以存史,故旁見側出,不主一格",故此書不特為金詩之淵藪,而且也是冶金史者所必備。
元好問有《續夷堅志》,已著錄。是集錄金一代之詩,首錄顯宗二首,章宗一首,不入卷數。其餘分為十集,以十干紀之,辛集目錄旁註"別起"二字,其人亦復始於金初,似乎七卷以前為《正集》,七卷以後為《續集》也。
《壬集》自馬舜之下別標"諸相"一門,列劉豫等十六人;狀元一門,列鄭子聃等八人;異人一門,列王中立等四人;隱德一門,列薛繼先、宋可、張潛、曹珏四人詩,而獨標繼先名,疑傳寫訛脫;《癸集》列知已三人,曰辛願、李汾、李獻甫。南冠五人,曰司馬朴、滕茂實、何宏中、姚孝錫、朱弁。而附見宋遺民趙滋及好問父兄詩於末。
前有好問《自敘》,稱魏道明作《百家詩略》,商衡為附益之。好問又增以巳之所錄,以成是編。《序》作於癸巳,蓋哀宗天興二年也。其例每人各為小傳,詳具始未,兼評其詩。或一傳而附見數人,如乙集張子羽下附載僧可道、鮮于可、高鵾、王景徽、吳演之類;或附載他文,如丙集党懷英下附載《誅永蹈詔書》之類;或兼及他事,如乙集祝簡下附載所論《王洙不注杜詩》之類。大致主於借詩以存史,故旁見側出,不主一格。
至壬集賈益謙條下,述其言世宗大定三十年中,能暴海陵蟄惡者,得美仕。史官修《實錄》,誣其淫毒狠鷙,遺臭無窮。自今觀之,百無一信。又稱衛王勤儉,慎惜名器,較其行事,中材不能及者多。如斯之類,尤足存一代之公論。
王士禎《池北偶談》嘗論其記蔡松年事,不免曲筆,然亦白璧之瑕,不足以累全體矣。惟大書劉豫國號、年號,頗乖史法,然豫之立國,實金朝所命,好問金之臣子,宜有內詞,固不得而擅削之,亦未可以是為咎也。其選錄諸詩,頗極精審,實在宋末江湖諸派之上,故卷末自題有"若從華實評詩品,未便吳儂得錦袍",及"北人不拾江西唾,末要曾郎借齒牙"句。士禎亦深不滿之,殆以門戶不同歟。後附《中州樂府》一卷,與此集皆毛晉所刊,卷末各有晉《跋》,稱《初刻中州集》,佚其樂府,後得陸深家所藏樂府,乃足成之。今考集中小傳,皆兼評其樂府,是《樂府》與《中州集》合為一編之明證。今亦仍舊本錄之,不別入詞曲類焉。
《四庫總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