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寨鎮位於甘肅省岷縣縣城北部。地處東經103°57′,北緯34°39′。東接中寨鎮,北臨卓尼縣柏林鄉,西與維新鄉接壤,南鄰西江鎮,面積193.94平方千米。中寨鎮人民政府駐中寨村,距縣城25公里,中寨鎮加強幹部管理,促進經濟發展,不斷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

目錄

簡介

組織架構

中寨鎮1944年劃入會川縣,解放後設會川縣中寨區,1958年劃歸岷縣,同年撤區與維新、堡子塔溝、小寨合併成立中寨公社,1961年設中寨區, 劃出維新、堡子、卓坪、塔溝、小寨另行成立公社,1969年撤中寨區,中寨公社與塔溝公社合併成立中寨公社,1982年12月更名為中寨鄉,2001年更名為中寨鎮沿用至今。

中寨鎮因駐地在中寨村而得名。現轄18個村委會,1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5025人(2017)。

海拔

地處洮河沿岸,海拔為2200米,山區海拔大約在2500米,古莊為2700米,平均氣溫5.3℃,川區氣溫較高,為6.7℃,山區為4.5℃,氣溫差別大。川區無霜期131天,山區為103天。雨量不均,川區為552毫米,山區為774毫米,川區是農作物早熟地區之一。

公路幹線

境內主要公路幹線是梅堡公路,穿境而過。耕地面積有32623畝,人均占有0.9畝。2003年糧食總產3520噸,洋芋產量3225噸,藥材總產3095噸,當歸產量1058噸,農、林、牧、漁總產值3267萬元,農業增加值21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56元。

附設機構

附設機構有中學2所,小學37所,醫院2所。屬縣級保護的文物有白塔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紅石崖新石器時期遺址;屬省級保護文物的有葩地坪遺址(馬家窯類型)。[2]

經濟

農業發展

岷縣中寨鎮把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增強農村經濟的發展後勁,作為構建農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作為鎮黨委、鎮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增收龍頭不鬆手,多渠道、多方式、多舉措促農增收。在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優化步伐的基礎上,把農業增長的重點轉到質量和效益上,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結合實際,以地膜當歸種植為重點,提出了產業開發的新思路和新舉措,着力提升"藥材、洋芋、草畜、勞務"四大支柱產業,走"產業富民、商貿活鎮、科教興鎮、依法治鎮"四條路子,圍繞發展"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的目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峪谷、水坪、出扎、珠治、扎那、大哈、古莊等十個山區村為核心,做強做大中藥材特色產業,全力實施地膜當歸種植,努力使這一優勢產業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農民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種植業發展

為了切實提高地膜當歸種植水平和經濟效益,鎮上採取"市場主導、政府服務、農戶參與、協會運作、基地聯動、黨員帶動"的方法,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加強技術培訓,發展精品藥材、無公害藥材,在山區村力爭實現人均1畝的目標。力爭通過實施地膜當歸無公害種植和精深加工技術的引進與開發,提升產品檔次,延長產業鏈條。積極發揮和利用好現有農產品營銷大戶的窗口作用,培育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建立健全各種形式的中藥材專業協會,在市場信息服務、經營行為、政策法規等方面為農民提供服務,組織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進一步擴大增收面。中寨鎮已完成種植面積19840畝,占全鎮總耕地面積32623畝的61%。

建設

中寨鎮黨委、鎮政府將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題,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良好的精神狀態,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奮鬥,使全鎮"三個文明"建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中寨鎮圍繞以加快發展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力實施"產業開發、項目帶動、勞務移民、小城鎮建設"四大戰略,實現"以川帶山、山川聯動、共同富裕、和諧發展"的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中寨,力爭把中寨建成岷縣北路商貿中心強鎮。[3]

發展

開發思路

村里山大、溝深、乾旱是制約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加上群眾家底薄,商品交換意識差,農戶生產生活水平偏低,致使全村經濟發展水平滯後。 岷縣把中寨鎮興裕村確定為整村推進參與式扶貧項目村,並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優先,三業並舉,四項措施"的扶貧開發思路,充分利用當地群眾傳統養豬習慣和經驗優勢,在項目實施中,群眾參與程度高,配合力度大。

養豬致富

曾被縣委、縣政府譽為"致富能手"的村支書石孟塘成為全村養豬致富能手,依靠項目扶貧資金3400元修建圈舍14間,餵養欄豬23頭,其中能繁母豬13頭,育肥養豬8頭,共產仔豬140隻,年純收入達2.3萬元。全村養豬戶專業戶已由266戶增加到350戶,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420元上升到3800元,全村貧困面下降了10%左右。全村經濟已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工作思路

中寨鎮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把提高執政能力進一步體現到增強抓勞務經濟的本領上,在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大抓勞務經濟。為了提高務工質量,鎮上精心培育勞務特色品牌,多渠道開展勞務就業培訓和跟蹤服務,努力提高務工人員的"含金量"。促使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轉變,使外出人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並加強勞務工作站建設,在各村成立了勞務信息員,通過勞務站與勞務基地的聯繫、信息員與勞務基地的聯繫,讓農戶了解準確可靠的信息。鎮上還多方聯繫,組織考察,先後在上海、新疆等地開闢建立了四個勞務用工基地,與用工單位和企業建立了勞務協作機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勞務輸出渠道。塔溝村農民後曉峰常年在河南磚場搞勞務,每年收入萬餘元。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400多人,務工人員年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為周圍群眾脫貧致富帶了頭,辦了好事。興裕村農民石培全在新疆石河子電纜廠打工學得技術後,辦起了自己的廠子,吸收本村群眾共同創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