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① 九華山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① 九華山

九華山初名九子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西南20公里處,山上群峰爭峙、秀麗。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1]

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九華山佛教至明初獲得顯著的發展,清代達到鼎盛時期,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

李白游山時曾贊九峰如天賜九蓮,詩讚「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於是九華之名遂聞於天下。

1981年,重修之後改為九華山文物展覽館,展出文物一千八百多件,是了解九華山佛教歷史最好的地方。[2]

現存寺廟78座,有僧尼近六百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六千三百餘尊,藏歷代經籍、法器等文物二千餘件。著名寺院有化城寺、月身寶塔、祇園寺等。

1982年,被中國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3]

目录

緣起

九華山開闢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成為一千多年來僧侶及大眾的朝聖地,緣起於新羅國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唐朝年間(公元713—755年),新羅國王室貴族金喬覺出家為僧,渡海來唐,駐錫九華,曾顯現神通用袈裟將整山包裹,得到此山地主的供養;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

圓寂時,相傳群鳥哀啼,因金大師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王菩薩化身應世,九華山遂闢為地藏菩薩道場。[4]

大願

地藏菩薩是佛門中最重要的菩薩之一,地藏菩薩之“大願”,是指他的願心極大,要普度所有的眾生。

所有的大菩薩都有廣大的誓願,都以普度眾生為己任,都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地藏菩薩的誓願,更是廣大無邊,他在因地修行時無數次從內心深處發願: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其實,地藏菩薩早已修行成道、證佛之果。

但地藏菩薩悲心懇切,視一切眾生為父母,這些父母尚未脫煩離苦,所以他不斷地發願,要度盡眾生;他雖證佛果,不居佛位,以菩薩身,以大威神力,普門示現,往返六道,幫助眾生。眾生無盡,其願無盡,時空無盡,其願無盡。

地藏大願,超出一切諸大菩薩。

月身寶塔

月身寶塔的前身是九華山上最有名的是肉身寶殿,公元794年,金喬覺圓寂,肉身不化,信徒為他興建的大殿,每當地藏王圓寂之日,都會湧進大量信徒朝拜進香。

是九華山上最早出現的肉身菩薩,傳說他圓寂後三年依然顏面如生,僧徒視為菩薩靈跡,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石塔中,尊為「金地藏」,後來加建寺廟,即是我們今天所見到得「月身寶殿」。由於佛教忌食肉,因此原名肉身寶殿,取它的古字月,改為現在的「月身寶殿」。

殿內供奉著一座寶塔,所以又有「殿內有塔、塔外有殿」的建築奇景。木質塔有七層、八個面。每一層上都供奉著八尊「南無地藏王菩薩」,所以總共有五十六位地藏菩薩安住塔上,相當莊嚴。兩側的牛頭馬面、十殿閻君等,無論神情、樣子都相當藝術而精緻,伴隨香菸繚繞,令人無限敬畏景仰

化城寺

化成寺為安徽九華山的開山寺廟。唐開元年間(773~741年),地藏王金喬覺入山傳教,當地人士為之建寺。

位於九華街最熱鬧中心,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寺前又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前方面對一個廣場,是九華山舉行廟會和大型佛事活動的場所。

化成寺四進殿宇分別坐落在3個台基上,層層遞升。第一進靈官殿,;第二進天王殿,第三進大雄寶殿,內有天花藻井3隻,中間大藻井的「九龍盤珠」圖為浮雕藝術珍品;第四進為藏經樓,保持明代建築風貌,是九華山珍貴文物薈萃之處,主要佛教文物陳列於藏經樓下廳堂。三、四進之間院牆上都嵌有明、清歷代的石碑。

寺中藏經長達6770卷,其中最珍貴的一套手抄佛經,朱紅字體,相傳為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摻合硃砂誠心寫成,被稱為「血經」。在這裡,遊客可以盡覽許多珍貴的宗教文物,不虛此行。

視頻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蓮花佛國九華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