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中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汪希成,謝冬梅 著,出版社: 經濟管理出版社。

經濟管理出版社於1984年由著名經濟學家馬洪蔣一葦創辦,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央級出版社[1]。創辦以來,經濟管理出版社擔負文化傳承使命,已經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學管理學領域有專業學術特色的出版名社[2]

目錄

內容簡介

糧食是人類生存基本的條件。農耕社會的出現,拓展了人類的食物來源;科學技術的進步,豐富了人類的食物種類,改善了人類的食物結構,甚至開闢了食物生產的新空間。隨着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急劇增長這種趨勢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曾多次遭受飢餓的折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和人民也曾為擺脫飢餓進行過長期的奮鬥。改革開放40年來,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中國不僅以極其有限的耕地和水資源成功地解決了近14億人的吃飯問題,而且食物種類還日益豐富,極大地改善了居民的膳食結構和營養狀況,同時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自2004年以來,在一系列「支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刺激下,中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新台階,如今糧食產量已連續五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450公斤。成績雖然來之不易,但是危機卻從未遠離。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糧食安全問題一時一刻都不能放鬆,尤其是在糧食生產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更不能放鬆警惕,「馬爾薩斯的幽靈」隨時可能回歸。隨着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的趨勢短期內還難以改變.糧食供需「緊平衡」將成為常態。從總量上來看,我國的糧食還能滿足居民的消費需要,但品種結構的矛盾已然凸顯。四大主糧已全面轉為淨進口,專用性品種短缺,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水土資源約束日漸增強,極端氣候和市場波動與日俱增,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糧食生產的基礎條件仍然十分脆弱。

參考文獻

  1. 我國出版社的等級劃分和分類標準,知網出書,2021-03-01
  2. 經濟管理出版社簡介,經濟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