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the insititute for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57年,是中國唯一的多學科和綜合性的科技史專門研究機構,是世界三大科學技術史專門研究機構之一 ,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認的理學一級學科科學技術史學位授予點。

1957年1月,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的倡議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成立,同年開始招收科學史碩士研究生;1975年,擴建成為研究所。1987年,培養出國內首位科學史博士研究生。迄今已培養博、碩士研究生300餘名。2005年,成功主辦第22屆國際科學史[1]大會;2006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

截至2020年8月,研究所設有三個研究室,1個科技史專業圖書館;有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或通訊院士3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有在編人員、項目聘用人員、在站博士後和訪問學者等近百名,在學研究生近40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者39人;主辦有《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雜誌》和《科學文化評論》三個核心期刊。

目錄

歷史沿革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中國科學院直屬獨立單位),成立於1957年1月1日,是中國第一個專門的綜合性的科技史研究機構

1962年9月,由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代管。

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起初設有數學史、天工化物、生物地學史3個專業研究組。

1965年,天工化物組中的工藝史部分單獨成立了工業技術史組。

1975年,擴建為研究所,所下設數學史組、天文學史組、物理化學史組、生物地學史組、技術史組和通史組。

1977年5月,哲學社會科學部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1978年1月1日,自然科學研究所重歸中國科學院。

1978年,研究所將這些專業研究組合併為中國古代科學史研究室,並成立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室。

1984年,撤銷中國古代科學史研究室,成立中國科技通史、古代物理學化學史、古代生物學地學史、古代技術史、古代數學天文學[2]史5個研究室。

1998年,改變以往按學科史劃分研究室的辦法,將研究室調整為4個:中國古代科學史研究室、技術與應用科學史研究室、中國近現代與世界科學史研究室、科技史理論與綜合研究室。

1999年12月,被認定為科研基地型研究所

2002年,撤銷研究室,成立了研究部。科研人員由研究部統一協調。4月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

2006年,成立「中國傳統科技文明研究中心」。4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基地。6月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

2010年4月,成立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室、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研究室暨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室、西方科技史研究室。

視頻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相關視頻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宣傳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研究所康樂研究員團隊:成功揭秘蝗災罪魁禍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