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源於1994年成立的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山東省重點實驗室。於2002年1月獲教育部批准立項,開始啟動部屬重點實驗室建設。實驗室堅持「邊建設、邊研究、邊開放」的原則,在體系建設、能力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實效。2007年1月,實驗室順利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驗收並正式運行。實驗室依託單位為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該學院學科優勢突出,具有以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等學科為支撐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體系。現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1]和博士後流動站;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三個博士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三個碩士點。其中,環境科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環境工程為山東省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在2009年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九位。

目錄

研究成果

基於依託單位的海洋研究特色和學科交叉優勢,實驗室圍繞國家海洋環境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瞄準重要的區域性、全球性環境問題,積極開展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科技創新研究。近年來,實驗室以海灣與近海環境動力過程及其與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為主攻方向,開展海灣與近海環境污染的動力過程、生態效應、監測與控制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實驗室建設成效和科技創新貢獻顯着,正穩步發展成為國內海洋環境與生態領域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研究方向

實驗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灣與近海環境動力過程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近海典型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及控制和海岸帶工程環境與水資源保護。實驗室除具有海洋特色顯着的且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優勢外,還具有兩大優勢:其一是將流域、海岸帶、近海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注重宏觀過程和微觀機理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開發相銜接,為綜合解決海灣與近海的環境問題提供了科學基礎,在海灣水動力過程與環境容量研究方面形成了優勢;其二是注重國際計劃與國內研究的結合,在海-氣、陸-海物質交換的研究方面與國際SOLAS計劃與LOICZ計劃相銜接,並發展了亞洲沙塵、高濁度河流影響的特色研究。

專業團隊

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總數為42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7人、副教授[2]18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2 人;90%的研究人員具有博士學位;45歲以下學術帶頭人及學術骨幹占總數的70%。另有流動人員15人。實驗室已形成一支由院士領銜、博導與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中青年教師為骨幹的科技創新團隊。

通過多年的持續投入和強化建設,實驗室現有面積32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價值2300餘萬元,支撐主要研究方向的分析測試、現場監測、模擬與工程試驗、環境數值模擬與分析4個實驗功能平台已初步搭建,實驗室科研支撐體系一直處於不斷完善、拓展和優化的良性態勢。

應用方向

海洋環境 海洋 海洋生態 海洋資源生物學 海洋工程環境調查與評價 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過程研究 環境 環境化學 環境監測 環境監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