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民族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智慧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中國民族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智慧》,劉北樺,唐志強,李建萍 編,出版社: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1],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隨着歷史的發展,在書寫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2],以及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

目錄

內容簡介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55個少數民族廣泛分布在自然生態和環境條件各異的地區,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性地開發出農、林、牧、漁及各種複合性的農業生產方式,並且在自然保護、資源開發等方面形成了許多生態保護意識和觀念,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本書通過對 民族地區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特點、民族地區傳統農業的生態觀念與文化意蘊、民族地區傳統農業生態保護的制度與實踐、民族地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經典案例與生態價值、民族地區傳統農業生態智慧的當代啟示與措施建議等內容,對於中國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和智慧做了詳細匯總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社會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唐志強,男,1965年3月出生,籍貫福建莆田。1996年提任中國農業博物館對外聯絡處副處長,2002年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8年提任事業發展部主任。北京博物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評標專家。唐志強研究館員的著作或參與主編的書籍有:《中華蠶桑文化圖說》(2010年)、《中國農民藝術》(2008年)、《大地之魂--中華農業文化攬勝》(2010年)、《農桑之光--中華農業文明拾英》(2010年)、《為農民喝彩--中國農民藝術節》(2010年)、《農風農情農樂—中國農民藝術節巡禮》(2010年)。發表的論文和文章有:《博物館中非物質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和傳承手段》、《中國歷代珍寶鑑賞》(絲織部分)、《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隋唐宋元蠶桑部分)、《近代農學對清末社會的影響》、《把握時代脈搏 滿足觀眾需求---中國農業博物館陳列思考》等。主持或主要負責的課題和項目有:農業部、文化部和中國文聯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獲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基金獎勵。項目主創。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課題:中國農民藝術展,課題項目主持人,項目主創,展覽被北京市資助並列入國家奧運宣傳計劃。《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農曆二十四節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項目組主要成員。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課題:《博物館保護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術和傳承手段》。項目組主要成員。 2006博物館及相關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展覽組負責人之一,並主持籌辦全國性的精品陳列研討會。

參考文獻

  1. 作品、著作物與版權,道客巴巴,2014-11-09
  2. 書籍裝幀設計的分類及藝術表現形式,豆丁網,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