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家經濟
《中國農家經濟》,又譯《中國農場經濟》。有關本世紀2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調查分析的專著。本書於1930年在上海及芝加哥出版,由金陵大學與太平洋關係學會中國委員會發行。1935年由日本東亞經濟調查局譯成日文出版。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36年出版,張履鸞譯。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共12章,書後有附錄4個。是在卜凱領導下從1921—1925年對中國7省17縣調查的綜合成果。英文原版計471頁,中譯本計612頁。經過調查的7個省份是: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浙江、福建及江蘇,本書側重以農場經營為中心,觀察田塊的配置,土地的利用,收支和面積,以及作物和耕畜等。對於影響農場收入的勞力、人口及食物消費也有所論及。認為研究農場經濟的中心問題,應該是求得並比較各種農場的收支關係,特別是收支中所表現的技術方面的功能,書中把農場分成大、中大、中、中小及小5種,並分別研究它和各種收支因素的關係(如純利、勞動效率、收成、收入、支出、地價乃至規模等)、其結論是「由各種純利衡量看來,面積最大的農場群,終是最為有利」。農場面積愈大,僱工就愈多,這樣工資支出雖也加大,通常所得純利還是最多。還根據土地所有權,把農民分為自耕農、半自耕農及佃農3類,然後分析田權與各種因素的關係,並據以對農場總收支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認為中國農村貧困雖然和規模零細,生產力薄弱等有關,但其究極根源還是由於農村人口的過剩、因而補救細小農場的辦法,從治本來看是「節制人口」,就治標來說,是用更集約的方法,來種植那些在每個單位面積上都能生產更多食物的作物。
對於本書,早在30年代有關中國農村性質論戰中,就有人指出,它所持的觀點並不在中國經濟的徹底改造,而是為西方關心中國的人士提供些資料。但是對這一領域研究工作的開拓來說,它對中國學術界已盡了推進作用。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約·洛· 卜凱(John Lossing Buck,1890—1975),曾任南京金陵大學教授。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中國農家經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