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華中路街道

中華中路街道

中文名 :中華中路街道

所屬地區:貴州省貴陽市

中華中路街道隸屬貴州省貴陽市,中華中路街道辦事處轄區地處貴陽市中心位置,以區內主幹道中華中路命名。轄區面積0.38平方公里,人口16052人(2010年)。轄區共有7條路,10條街,3條巷。經過舊城改造,轄區居民現已相對集中於富水北路與省府路之間。辦事處下轄富水、圓通、貴山和正新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原坐落在轄區內的貴陽市人大常委會、貴陽市政協在當時就體現了中華中路的政治中心作用。

目錄

街道環境

轄區內還有省歌舞團、省人民劇場、市藝術中心、世紀星光影城、萬卷書城等單位,集中了貴陽市文化藝術方面的大量資料。轄區內的貴陽市交通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貴州省分行、中保貴陽分公司、太平洋保險貴陽分公司、人壽保險貴州分公司營業管理部、平安保險貴陽分公司、貴陽市商業銀行興築、貴山、富北支行等,奠定了金融中心的地位;久負盛名的同濟堂藥業、華聯酒店、盛安酒店、泰洋酒店、莫泰168連鎖酒店、天洋樓酒店,為投資觀光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轄區小十字「香酥鴨」一條街;省府路「酸湯魚」一條街;富水路婚紗影像一條街形成規模。擁有「艾維時尚」、「智誠百貨」、蘇寧電器」、「龍港百盛」、「東方牛仔」、「時代廣場」、「北京華聯超市」、「青禾麗人名店」、「羲和廣場」、「星巴利」、「上島咖啡」、「星光燦爛」眾多知名商家的中華中路、富水北路等商業街,作為貴陽市的傳統商業、娛樂中心區,代表了貴陽市的繁榮和經濟發展的規模,是貴陽市的商業經濟中心。轄區名勝古蹟數處。

發展歷史

大十字人行天橋建於1994年,環形天橋以其亮麗的外表及新穎的造型成為貴陽市的一個標誌性建築。省府路 省府路得名於原民國貴州省政府所在地,最早可溯及清政府所設巡撫衙門,國民政府成立後,是貴州省政府所在地,1946年,楊森擔任貴州省政府主席時,用石塊將省政府門口的土路改建成了今天的石塊路。雖幾經風雨,幾經維修,但仍保持石塊路。覺園尼庵 覺園尼庵原名覺園寺,位於現富水北路15號,創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當時因夏氏夫婦篤信佛教,將豬槽井(今富水北路)住宅捐出改建寺院,由悟性主持庵內事務。1929年王家巷文通書局失火燒毀,1931年重建。1958年貴陽市佛教協會成立,覺園寺由市佛教協會理事鏡明比丘尼負責管理為生產自救,同年組織縫紉等生產服務事業。1963年開設覺園素齋店經營素食。從1991年開始,覺園具體工作由四川尼眾佛學院畢業僧釋藏青法師接管。縣學宮 縣學宮位於現貴陽幼兒師範學校,縣學宮是貴築縣學的俗稱。清(道光)《貴陽府志》記載:貴築縣學在城內東北隅。現仍保留建於明末清初中西建築,大戲台、花台,並有古訪劉氏之祠。近年來,中華中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緊緊圍繞雲岩區委、區政府「對內挖潛、對外擴張」、「空間有限、發展無限」的發展思路,確立了「經濟要跨越、各項工作上台階、社區建設創特色」的指導思想,提出了經濟工作「人人都是招商引資的主題、處處都是招商引資的環境」和「思路清、目標準、動作快、工作實」的工作目標。形成了「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協調服務為紐帶,以注重稅源為原則」的經濟發展思路,從而擺脫了傳統思維模式,初步形成了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又有鮮明特色的街道經濟工作格局。通過努力,街道經濟明顯增強。

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轄區將結合自身實際,調整產業布局,推進「核心圈、外圍圈」的梯度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重在構建城區商務和運用樓宇載體上下功夫,實現商貿和樓宇經濟大發展,同時,把社區服務與樓宇經濟的發展有機結合,整合資源,聚集功能,拓展城區服務業發展空間,實現「核心圈」,經濟向立體縱深發展,增創中心城區經濟發展的新優勢。1、強化招商引資意識。牢固樹立「招大商、大開發、大發展」意識,切實營造「親商、扶商、穩商」的社會氛圍,全力構築「全體招商」的工作格局。2、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戰略。以「樓宇經濟」促進產業和經濟層次的提升,充分利用好轄區內匯明、康泰、海恆、新居、天恆等房開公司開發的樓盤,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所引進的房地產企業。3、建立招商引資的資金保障體系。安排專門的招商引資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使招商引資工作能夠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4、加大招商引資的對外宣傳工作。藉助各種新聞傳媒,大力宣傳轄區的投資環境、資源優勢、優勢企業,不斷提高知名度,增強對外界的吸引力。5、加大招商引資隊伍建設。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崗位培訓,使他們在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及業務技能方面達到規範要求,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提高招商引資工作的水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