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
个人消费 |
名称 个人消费 性 质 用于个人及其 家庭消费 |
个人消费,是指满足个人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消费行为。包括衣、食、住、行、用、医,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是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个人消费的对象是个人消费资料。个人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在社会主义时期,它主要通过按劳分配取得,此外,还通过国家各种生活补助、社会救济,以及个体劳动收入、私人经营收入和其它形式的非劳动收入 (利息、红利等) 取得。个人消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消费的主要形式。包括家庭消费和独身消费,其中,家庭消费是最基本的形式,独身消费是暂时性和过渡性的形式。 [1]
目录
对象
个体消费的对象,主要包括用于个人及其家庭消费所购买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消费品。这部分消费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紧密相连,并构成社会总消费中的主体部分。个人消费中,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特点、兴趣、爱好和习惯,因此,个人消费总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个体消费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不同需要,而且还可以实现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当然,尽管个体消费构成社会主义劳动者消费最基本的部分,但总还有其它方面的需求,要依靠社会公共消费(集体消费)来满足。
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
简介
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是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个人消费品的享用来实现的。这种个人消费品除了物质形式的消费品以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在个人消费品中,有些是一般日用品,如肥皂、衣服、鞋袜等;有些是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住宅、车辆等;有些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用品,如衣物等;有些是满足文化生活需要的用品,如书、报纸、文具等。由于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增强,各种消费品生产部门、服务部门以及文化等部门的不断发展。也由于国家根据人们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来安排社会生产、服务和文化等部门,因而不仅生产出来的个人消费品越来越多,而且能够做到适销对路。这是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稳定地与持续地增长的物质前提。
与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消费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个人消费一般地被限制于生存资料的消费的范围内,是为了给资本家提供可供重新剥削的劳动力。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则主要是享受资料、奢侈资料的消费,肆意地挥霍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体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消费是为了发展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为了直接生产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资料的很大部分归资本家独占,工人与资本家的消费水平极为悬殊。在社会主义社会,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都归广大劳动者共同享受,尽管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下,人们的消费水平还存在着差别,但是这种消费水平的差别只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个人消费水平的差异将会趋于缩小。
特征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消费需要除一部分是采取公共消费的方式(如享受免费文化教育、公费医疗、城市公用服务等)来实现外,主要是采取个人消费的方式来满足,即:劳动者依靠个人的劳动报酬(主要是货币形式的工资收入),根据自己及家庭的生活需要,独立地安排家庭支出,选择和享用自己所喜好的消费品和服务。
社会主义经济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于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需要的最有效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因个人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斯大林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在社会主义时期或共产主义时期,各人的口味和需要在质量上或在数量上都不是而且也不能是彼此一样”,不能要求人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和同量的饭食”(《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4页)。而且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消费品还不够丰富,保证集体消费的各种企事业单位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这就必须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个人收入的状况和个人及其家庭的需要来安排与从事个人消费。个人消费是社会主义阶级消费的主要形式,它不仅能够使消费适应于劳动者家庭的经济条件,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各自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生活需要,提高消费的社会经济效果,更充分地调动人 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现状
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另一问题,是能源及原材料等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对环境极大的破坏。投资主导型可能造成投资浪费、坏账增加和经济过热;而出口主导型则容易导致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受到国际经济消极因素的冲击。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多年来努力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采取包括推动个人消费在内的多种手段,并不断强调经济增长应该依赖投入的质量而非投入的数量,可惜这一系列的设想和政策推进缓慢,个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升反跌。
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内地个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6.4%一直下跌至35.4%,成为全球主要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一个。导致这种格局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居民为预防不测之需而不断增加储蓄。我们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过去那种由国有企业向职工提供免费房屋、医疗、教育等各种福利的模式逐渐消亡。截止到07年,房屋、医疗及教育开支已占城镇家庭总开支的30%;而1995年此类支出仅为20%。
尽管经济负担上升对个人消费的影响难以量化,但城镇地区人均储蓄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则从2002年的22%上升至2008年的30%。形成储蓄率上升的一大原因,就是居民为应对不测之需。与此同时,占内地人口55%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然低下。2008年,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仅为城镇地区的33%,农村人口人均储蓄占人均收入仅8%,在扣除必需品开支后,可用作其它消费和储蓄的钱所剩无几。
缺乏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也阻碍了个人消费的增长。内地的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始于1999年,当年,在内需迟滞的情况下,政府以鼓励银行放宽个人消费信贷为手段,推动个人消费。自此,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余额的比率由1998年的0.5%,稳步上升至2008年底的12%。然而这一水平仍远低于周边国家和地区30%至50%的水平。而且,超过80%的内地消费信贷是按揭贷款,而其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按揭贷款则只占50%~75%。这表示其它类别的消费信贷,例如购买车辆或耐用消费品的贷款,仍有扩充的余地。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内地消费信贷中,住房按揭贷款的高企,显示内地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极不均衡,而且总体水平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