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兩棲蓼(中藥材)


兩棲蓼
t01e059b41e09650446.pn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679802&sid=6893696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兩棲蓼

漢語拼音:Liǎnɡ Qī Liǎo
別名:小黃藥(《貴州草藥》)
性味:性平,味苦
功能:清熱利濕
主治:痢疾,腳浮腫,疔瘡

兩棲蓼,中藥材名。本品為蓼科植物兩棲蓼的全草。夏、秋採收。功能主治為:清熱利濕。治痢疾,腳浮腫,疔瘡。[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兩棲蓼

拼音名:Liǎnɡ Qī Liǎo

別名:小黃藥 、水葒、天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amphibium L.

出處

出自《貴州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兩棲蓼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秋間採收全草,洗淨,鮮用或晾乾。

原形態

多年生水陸兩性草本。有根莖。生於水中者,莖橫走,無毛,節部生根。葉有長柄;葉片長圓形,浮於水面,無毛,有光澤,長5-12cm,寬2.5-4cm,先端鈍或微尖,基部心形;陸生者莖直立,不分枝。葉柄短;托葉鞘筒狀;葉片寬披針形,密生短硬毛,長6-14cm,寬1.5-2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苞片三角形;花淡紅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花被外。瘦果近圓形,兩面凸出,黑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湖泊、河流淺水中及水邊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湖北。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橫走莖技,長圓柱形而微扁,節部略膨大,並生多數黑色細須狀不定根;表面褐色至棕褐色,有細密縱走肋線,無毛。葉多捲曲,展平後,水牛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2.5-4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心形或圓形,無毛;陸生或伸出水面葉,長圓狀披針形,長4-8cm,寬l-1.5cm,先端漸尖,兩面被短伏毛;托葉鞘筒狀,先端截形; 葉柄由托葉鞘中部以上伸出。花序穗狀;花被褐色,雄蕊5枚,花柱2。氣微,味微澀。

化學成分

兩棲蓼全草含(艹扁)甙(avicularin),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黃甙(quercimerimer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rutin)[1],酒石酸(tartar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檸檬酸(cit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2],還含有13種氨基酸[3]。

藥理作用

木犀草素的作用參見「忍冬藤」條。

性味

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主腳浮腫;痢疾;尿血;潮熱;多汗;疔瘡;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貴州草藥》:清熱利濕。治痢疾,腳浮腫,疔瘡。[2]

摘錄

中華本草

複方

治疔瘡:小黃藥、野煙各三錢。搗絨外敷。(《貴州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兩棲蓼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兩棲蓼中醫世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