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的詩意敘述(張華亭)
作品欣賞
絲瓜的詩意敘述
春天,絲瓜按照自己的生長方式,在母親的眼皮底下,在陽光的撫慰下,開始了生命的詩意敘述。我對絲瓜的生長過程有一定的了解,它不是以詩的形式出現的,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瓜。然而,我總覺得絲瓜就是詩,是詩的另外一種生長形式,是詩的敘事方式。把絲瓜比作詩,是我的冒險想象,或許是絲瓜的絲與詩歌的詩諧音,我固執地認為絲瓜比起其它的蔬菜和瓜類,包括它的生長曆程,更像一首詩的分娩過程。
是母親在後院裡栽種的絲瓜,讓我第一次看到了絲瓜的生長方式。母親只是隨意丟下幾粒絲瓜種粒,並沒有特意侍弄,它就以飽滿的熱情開始富有詩意的生長。母親當初栽種絲瓜的目的非常簡單,一是可以食用,以點綴清貧的生活,二是能夠欣賞絲瓜詩意的生長過程。連母親都這樣認為,絲瓜生長的樣子更像一個討人喜歡的女孩,在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間,就長高了一截,就婀娜多姿了。
約莫十天左右就長出幾根細細的絲瓜藤。絲瓜開黃花,金黃色的花朵點綴在一叢青碧中,如絲瓜一樣的植物皆有彎彎曲曲的須,比如方瓜,玉瓜,黃瓜等等。這些纖細靈巧的須等如同一隻只觸角,你壓根不知道它伸向哪裡,你認為光滑的地方,不一定會落腳,你認為不會觸及到的地方,興許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朵黃黃的花,一綹細細的須。
我覺得,絲瓜從生長到開花再到結果,其過程就是非常曼妙的詩意敘述。
絲瓜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到處都是。絲瓜本身也沒有想到,就連季羨林家的小院也栽種了絲瓜。先生對一株絲瓜是這樣描寫的: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麼來思想呢?絲瓜靠什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
在季羨林看來,絲瓜有自己的神奇之處,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存法則。那麼,絲瓜的神奇之處又在哪裡?瓜秧的纖細與瓜葉的肥綠,無疑有一定的反差,有明顯的不對稱,這始終給我以沉思。而更讓我感到神秘與驚喜的是:絲瓜的成長方式充滿了巧妙與智慧,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讓處於有利地形的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並讓它享受成長的快樂,而且還能讓懸垂的瓜找到平躺的合適位置。多麼奇妙的絲瓜啊,這難道不是絲瓜的詩意敘述嗎?
從絲瓜的詩意敘述中,我突然想到,作為在生命最高層次的人,我們是最有權利去感受生命,體驗生命律動的。絲瓜生長的智慧,也恰恰在於它毫不張揚的靜默與自我約束的自由。反觀我們自己,人的生存,卻你爭我逐地沉浮在繁華的商品與利益的糾葛中,於是生命中許多精彩的細節被這種追逐所替代,所掩蓋與遮蔽。絲瓜生長的智慧,體現的是自然的和諧之美,體現的是自然生命力競爭的有序與合理,但可悲的是我們對它們這種理想的生命狀態卻視而不見。作為簡單生命形態的絲瓜能處在和諧的生存環境中,而我們高等生命形態的人卻陷入了思考的迷茫與生存的困境。是我們人為的複雜打破了我們人類理想的生存狀態,還是人的屬性使然?其實,和諧的環境並不需要我們去保護,只要我們不去破壞即可;正如自由的環境並不需要管理任何人,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管好自己。人與自然的交流,是開啟生命智慧之門最簡潔的方式。不妨,試試與一株絲瓜交流,或許能有所啟發。
確實,對於自然感受的失落,對於生命中一些精彩細節的遺忘,使得我們現代人的心靈更加粗糙,從而也使我們的生活失去了一份詩意,而從絲瓜的生長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細節中的詩意。
一切植物都有自己的詩意敘述。人對自然生命的疏遠,導致了我們精神的退化。所以,我們看不到植物的詩意敘述。當我們看到絲瓜的自然生長,看到絲瓜的生命那麼單純,發現的也恰是一份久違而又近在咫尺的驚喜。驚喜於絲瓜的隨遇而安,驚喜於絲瓜出乎意料的生命力;驚喜於絲瓜與世無爭而又頑強不屈的適應力;驚喜於絲瓜和諧合理而又智慧簡單的生存力。
作者簡介
張華亭,七十年代生於內蒙呼倫貝爾盟,現北京市中學教師。崇尚自然,愛好讀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