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丝瓜疫病

丝瓜疫病


丝瓜疫病
原圖鏈接

疫病是一种植物病害,也可以侵染丝瓜,主要为害果实,染病后果实腐烂散发臭味,严重降低果实品质,需要注意预防。

目录

基本信息

别 称: 丝瓜疫病

多发群体: 丝瓜

常见症状: 瓜条染病形成近圆形稍凹陷的水渍状病斑

病 原: 甜瓜疫霉和掘氏疫霉

为害症状

多图

整个生长期都能受害,叶、茎、果、生长点均可发病。幼苗期生长点及嫩茎易受害,初呈水烫似的暗绿色水渍状软腐,干枯呈秃尖状,很快萎蔫枯死。成株期发病,多从近地面茎基部开始,先呈水渍状暗绿色,病部软化缢缩,其上部叶片逐渐萎蔫下垂,以后全株枯死。叶片发病,初呈圆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展很快。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发展很快,从叶柄蔓延到茎节部,病叶很快腐烂。干燥时,病斑发展较慢,边缘较明显为暗绿色,中部为淡褐色,或是青白色,常干枯脆裂。果实被害,一般先从花蒂部发生,开始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病斑,后瓜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灰白色稀疏霉状物,果实迅速腐烂。病株维管束不变色。[1]

病原形态特征

PhytophthoramelonisKatsura异名P drechsleriTucker称甜瓜疫霉和掘氏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甜瓜疫霉在PDA上培养,菌丛呈灰白色,稀疏,菌丝无隔透明,直径4~7微米,后期菌丝产生不规则形的肿胀或结节状突起,一般不产生孢子囊。在Vs汁培养基上,菌丛近白色,稀疏,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下部圆形,乳突不明显,有时也可看到少量孢子囊的乳突较高,可达4微米,大小43~69×19~36微米,新的孢子囊自前一个孢子囊中伸出,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自孢子囊的乳突逸出,藏卵器近球形,直径18~31微米,无色,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光滑,16~28微米。此外,P c印s觑Leonian称辣椒疫病和P parasiticaDastur称寄生疫霉及P nicotianaevar parasitica(Dastur)Waterhouse也是该病病原,有时在一些地区造成严重为害。甜瓜疫霉除侵染甜瓜苦瓜外,还可侵染甜菜马铃薯、番茄等。该菌生长发育适温28~32℃,最高37℃,最低9℃。

病因

病菌借助灌溉水和雨水传播,气温高、雨季早、雨量多的年份发病早,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甜瓜上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菌以两种方式产生孢子囊:一是从气孔抽出较短的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气孔抽出菌丝,菌丝分枝,在分枝上长出菌丝状孢子囊硬,顶端形成孢子囊,48、72、96小时后平均每1平方厘米叶片两面产生孢子囊数量分别为24.2、95.3、254.8个,接菌后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在叶面上静止2小时后萌发或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开始从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菌丝在叶片细胞间和细胞内扩散,也有从气孔伸出菌丝,再从气孔侵入或在叶面上扩展蔓延,经几天潜育即显症。甜瓜疫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与瓜类作物连作、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选用天河夏丝瓜、3号丝瓜丰抗丝瓜湘丝瓜长度水瓜、短度水瓜等耐湿品种;与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高畦栽培,覆盖地膜;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2、药剂防治: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洒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天左右l次,视病情防治2~3次。[3]


相关视频

丝瓜疫病如何放风

丝瓜病害久治不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