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報佳音網 的圖片

東正教神學Eastern Orthodox Theology,這是指以君士坦丁堡(今之伊斯坦堡)為中心之教會的神學,包括希臘、塞浦路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俄羅斯及格魯吉亞,以至古代之安提阿、耶路撒冷,及大馬士革等地的教會。除了上述地區外,世界各地都有東正教會,特別是美國、英國及法國,這些地區的東正教徒,大多數是從東正教國家移民過去的。

在新約中,十二使徒的名稱記載與順序,在各福音書中有些微出入。十二使徒的身世及事跡,除了幾位主要人物,如西門彼得[1],多數在新約中並沒有記載很多。在耶穌死後,使徒之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被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彼得、約翰,其中又以主的兄弟雅各[2]地位最高。

目錄

簡介

東正教神學的發展,可以分作五個時期。第一期是迦克墩前期(直至451年),東正教神學的基礎,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主要是借着希臘教父的著作,其中最特出的是亞他那修(Athanasius166,Athanasius)、屈梭多模(Chrysostom283,Chrysostom, John)、亞歷山太的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335,Cyril of Alexandria),和三個加帕多加教父,即該撒利亞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190,Basil of Caesarea)、拿先斯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525,Gregory of Nazianzus),和女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526,Gregory of Nyssa)。這些人差不多是同期的;他們為後代整個基督教會,立下極大的功勞,他們把教會第一次大公會議(見會議,Councils320,Councils;325年在尼西亞舉行)的信經(Creed326,Creeds 信經),發展為神學,並且努力使他們的解釋,能在第二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381),和第三次大公會議(以弗所,431)都能遵守。主流思想來自亞歷山太學派(Alexandrian School115,Alexandrian School),極力強調神聖之基督在道成肉身(Incarnation623,Incarnation)前後,都是合而不分的。此外,三位一體(Trinity1179,Trinity)的神學亦得到很大的發展,這要歸功於該撒利亞之巴西流的努力。第一期是以第四次大公會議(迦克墩,451)為終結。這會議議決,基督神人二性是在一個位格內聯合(參基督論,Christology282,Christology)。這個議決為亞歷山太學派反對(他們強調基督的神性),涅斯多留(Nestorius840,Nestorius)亦不贊同,他們認為基督的位格是道成肉身的結果,不是原因。迦克墩會議之後,這兩個團體離開主流教會︰涅斯多留成立了涅斯多留派,現今大約有五萬信徒;而亞歷山太派則成了基督一性說(Monophysitism808,Monophysitism)的教會,在埃及稱作科普替教會(Coptic Church318,Coptic Church),在敘利亞則稱為雅各布派教會(Jacobite Church,以六世紀的領袖Jacob Baradaeus為名)。這些教會仍然存在,包括她們的原生地,和傳到的地方,如衣索比亞Ethiopian421,Ethiopian Orthodox Theology 衣索比亞東正教神學,科普替教會)和印度(雅各布派教會)。

視頻

東正教神學 相關視頻

世界三大宗教
科普:世界三大宗教的趣史

參考文獻

  1. 西門彼得與保羅的殉道是怎樣的一個故事,趣歷史,2017-04-29
  2. 主的兄弟雅各,豆丁網,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