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北木蓼

东北木蓼(学名:Atraphaxis manshurica Kitag.)是蓼科木蓼属植物。灌木,高约1米。主干粗壮,上部多分枝,树灰褐色呈条状剥离;木质枝向上直伸;当年生枝圆柱形,褐色,具条纹,无毛。托叶鞘圆筒状,基部褐色,具2条纤细的脉纹。花2-4生于一苞内,总状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不分枝或分枝组成圆锥状。瘦果狭卵形,长4-6毫米,具3棱,顶端尖,基部宽楔形,暗褐色,光亮,无毛,密被颗粒状小点。花果期7-9月。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及陕西。生长于海拔1200-1350米的沙丘、干旱砂质山坡及沙漠地带。

东北木蓼是沙地造林的优良树种,也可作薪材和饲料等。

目录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1米。主干粗壮,上部多分枝,树灰褐色呈条状剥离;木质枝向上直伸,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树皮淡褐色呈纤细状纵裂;当年生枝圆柱形,褐色,具条纹,无毛。托叶鞘圆筒状,基部褐色,具2条纤细的脉纹,上部斜形,膜质,透明,顶端2裂;叶绿色,革质,近无柄,倒披针状长圆形或线形,长1.5-3厘米,2-12毫米,顶端钝,具短尖,基部渐狭,全缘或稍具波状牙齿,两面无毛,具明显的网脉。

花2-4生于一苞内,总状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不分枝或分枝组成圆锥状;花梗粗壮,中上部具关节;花被片5,粉红色,内轮花被片椭圆形、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圆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外轮花被片长圆形,果时向下反折。瘦果狭卵形,长4-6毫米,具3棱,顶端尖,基部宽楔形,暗褐色,光亮,无毛,密被颗粒状小点。花果期7-9月。[1]

主要价值

东北木蓼是沙地造林的优良树种,也可作薪材和饲料等。东北木蓼为一种优良的饲用灌木,枝条较柔软,无刺,便于牲畜采食,花期的干鲜重比为1:2.4,茎叶比为1.08:1。茎叶均无特殊气味,其适口性较好,骆驼喜吃其嫩枝叶,冬春季节采食其枝条;羊采食其嫩枝叶,落叶后适口性降低。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及陕西。生长于海拔1200-1350米的沙丘、干旱砂质山坡及沙漠地带。 主要生长于半湿润地区,抗逆性强,在-30℃以下能安全越冬,而夏季沙面达50℃高温亦无灼伤现象。适生于沙质和粗骨性土壤上。它在草地植被中,不是建群种,经常做为伴生种出现于褐沙蒿、差把嘎蒿、木岩黄芪以及黄柳等群落中,特别是在固定沙地和覆沙丘陵的褐沙蒿群落中,东北木蓼的频度常在90%以上,相对盖度达7-8%,相对重量(鲜重)占4-10%,成为其恒有伴生种。在局部地区也可与上述植物形成共优种。在这样群落中,优势种和常见的其他伴生种有冷蒿、扁蓿豆、展枝唐松草、糙隐子草、沙芦草、山葱、沙生冰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等。

繁殖方法

圃地准备:苗圃地设在有防护林带保护,土壤PH值低于8.5,地下水位2米以下的造林地中心,不宜设在风口和重盐碱地上。因沙漠干旱少两,苗期需要灌溉,所以,圃地还应有薀溉条件。地选好后,深翻40厘米,并于结冻前灌足冬水。多年苗圃或连续种植农作物的圃地,每亩应施300千克腐熟羊粪,将羊粪拍碎撒匀,翻入土中25厘米处,然后整平地面,灌水待插。新开荒地,可不施基肥,扦插后毎亩施10千克磷酸二氢铵即可。

插穂选择与处理:东北木蓼的插穗于10月份树木落叶后到翌年4月树液流动前,均可剪取。插穗应选2年生长健壮、发育充实的枝条中段通常随采随插。剪取插穂长度15-20厘米,粗0.5厘米以上的易于成活。

扦插时间:东北木蓼在中国民勤地区3月下旬萌动,4月上句芽开始膨大,因此,以4月上、中旬抒插为宜。

扦插方法:东北木蓼用开缝打插较易成活,生长也好。先划好株行距,然后用宽25-30厘米的直括入土中约18厘米,前后轻轻推拉1-2次,开出缝,在缝的两端各插1根插穗(地面上留1个芽眼,约1厘米高),合土、踏实、灌水即可。这种方法比常规插成活率提高17.7%。株行距以10厘米×30厘米(22000株/亩)最好,苗木生长健壮,高径比小。扦插当年的10月中句左右,苗高达60厘米,地径0.4厘米的可用于造林。起苗前应灌足水,起苗时应防止伤根。

栽培技术

插穗扦插后,于5月下旬开始生根,此时,要加强水分管理,视墒情适时浇水,采用少量多次漫灌的方法。沙土地上一般每两周浇水一次。保证苗木根系分布层土壤湿润,以促进根系生长。6月初至7月上旬,苗木生长加快,需水量大,要加大灌水量,并于6月中句瀍水之际施尿素(5-8千克)一次,灌水后要松土、除草。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生长高峰期,一般20-25天于早晚浇水一次。7月中旬施一次磷酸二氢铵(10-12千克/亩)。8月下旬至9月下句停止施肥、浇水,促进苗木木质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