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丛枝蓼(中药材)

丛枝蓼
t013f7bf2199b2a1925.jpg
图片来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439409&sid=6653089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丛枝蓼

汉语拼音:Cónɡ Zhī Liǎo
别名: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红辣蓼、小辣蓼、红杆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钻之连、辣蓼、水红花蓼、野红辣蓼、家马蓼、小红辣蓼、旱辣寥、水红花、丛生蓼、马辣子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治腹痛泄泻,痢疾

丛枝蓼,中药材名。本品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功能主治为:治腹痛泄泻,痢疾。[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丛枝蓼

拼音名:Cónɡ Zhī Liǎo

别名: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红辣蓼、小辣蓼、红杆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钻之连、辣蓼、水红花蓼、野红辣蓼、家马蓼、小红辣蓼、旱辣寥、水红花、丛生蓼、马辣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aespitosum Bl.

出处

出自《全展选编·内科》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丛枝蓼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7-9月花期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0-60cm。丛生。单叶互生;叶柄短;托叶鞘有缘毛;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4-9cm,宽1.5-3cm,两端渐尖,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在叶缘及中脉上常有小刺尖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穗纤细,具稀疏的小花;苞片漏斗状,无毛,常具粉红色,边缘有缘毛;花被5深裂,粉红色或白色。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溪边或阴湿地处。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

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基部多分枝,棕褐色至红褐色,节部稍膨大,无毛,断面中空。叶片皱缩,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卵形、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1.5-3cm,先端急狭而成尾状,基部狭楔形,两面及叶缘有伏毛,或仅沿脉疏生伏毛,淡绿色至褐棕色,草质;托叶鞘短筒状,疏生优毛,先端截形,有长睫毛。花序穗状,单生,或2-3个集生,花穗细弱,花簇稀疏间断;花被粉红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气微,味微涩。

性味

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健脾消疳;活血调经;解毒消肿。主泄泻;痢疾;疳疾;月经不调;湿疹;脚癣;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9。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2]

摘录

中华本草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用100%辣蓼煎剂,成人每次60毫升,日服3次;小儿按体重服10~30毫升,每日3次。待体温下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再续服2~3天停药。一般7天为一疗程。治疗54例,其中成人32例,小儿22例。成人组体温下降主正常所需时间最短30小时,最长4天;小儿组体温平均在36小时左右下降至正常。各种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成人组为3天,小儿组为2.5天;大便性状的改善较临床症状为晚,在体温下降及其他症状消失后,稀便仍可持续2~3天。全组病例大便培养阳性者共20例(其中弗氏杆菌18例,宋氏杆菌2例),治疗后复查全部阴性,转阴时间平均4~5天。成人32例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小儿18例痊愈,4例显著好转。[3]

相关配伍

治急性胃肠炎:鲜吹风散(木兰科植物异形南五珠子藤)三十公斤,辣蓼草五公斤,加水至一百二十六公斤,煎熬浓缩至四十二公斤,加2%尼泊金作防腐剂。每服10~20毫升,每日取三至四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内科》)[4]

参考资料

  1. 丛枝蓼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丛枝蓼中医世家
  3. 丛枝蓼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4. 丛枝蓼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