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語數教育鄭老師 的圖片

專(拼音:zhuā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一隻手搖動紡錘,將絲盤繞在紡錘上,本義應是轉動,後造"轉"代替本義。手轉紗輪紡紗,離散的纖維被集中於一束,所以"專"引申出專注、專一的含義。由專一義又引申指獨自掌握和控制,再引申為獨斷專行。

"專"另有異體字作"端"。《通用規範漢字表》確認,"端"讀duān時為規範字,可用于姓氏人名;"端"讀zhuān時簡作"專"。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專

拼音; zhuān

注音字母; ㄓㄨㄢ

平水韻部; 下平一先

部首; 一

總筆畫數; 1+3

四角碼; 5030₂

繁體字; 專

異體字;

  • 端、ࠧ�、ࠧ�、ࡵ�、ࡴ�、ࡴ�

五筆; FNYI

倉頡; QNI

鄭碼; BDZS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字級; 一級(0083)

統一碼; 基本區 U+4E13

文字源流

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作圖1-6,字形由又(作圖B)、叀(zhuān,作圖A)兩部分構成。"叀"是一種紡線的工具--紡專(也叫紡磚)。紡專是由陶質或石質做的一個圓形的"盤",叫"專盤",中間有一個孔,插一根杆叫專杆。紡紗的時候,先要把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杆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杆,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迴轉,就可以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後,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杆上去。這樣反覆,一直到紡專上繞滿紗為止。"專"字的產生,便與這種紡線工具有關。由繁體"專"不難看出源流關係。從甲骨文描畫的圖形看,"叀"上面是三根纖維(實際是多根纖維的簡約形式),中間是纏繞在杆上的紗球,下邊是圓形的紡輪,一側是手(又)。可以想象,隨着轉動,多根纖維便會捻成一股,纏繞在杆上,越纏越大。"叀"也有表音作用。

甲骨文專字異體較多,手可左可右;紡磚有底、身、頂,腰身有纏線與不纏者,所纏線數不一。西周時基本上固定作圖7。戰國時的主要變化是以寸代又(寸與又是形義皆近偏旁之互換),此後這種結構為《說文》採納,替代了從又從叀的主流地位。隸變時通常省略紡磚下體寫作圖18-20,但楷書最後還是依從小篆結構,紡專形與"惠"字的上部相同。簡體"專"源自漢晉草書,楷化的"專"最先見於清初刊行的《目連記彈詞》,現代漢字簡化以此為簡化字。"專"可用作簡化偏旁。

古文字"專"取像於手轉紡輪,所以,可以引申表示"轉動"之意,後再加偏旁"車"造"轉"字專門表示轉動。在漢字中,以"專"為偏旁的字多有盤旋、轉動、轉遞之義,如摶、團、傳等。手轉紡輪紡紗,離散的纖維被集中於一束,所以"專"引申出專注、專一的含義。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專一"與現代的"專一"在詞義上有所區別,如《史記·孝文本紀》:"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這裡的"專一"有"專擅"或"獨斷獨行"的意思。

"專"另有異體字作"端"。《通用規範漢字表》確認,"端"讀duān時為規範字,可用于姓氏人名;"端"讀zhuān時簡作"專"。[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