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與漢字對視(姜明)

​​ 與漢字對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與漢字對視》中國當代作家姜明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與漢字對視

若干年以後,當我們回望2023年盛夏的時候,除了東安湖上空大運會璀璨的煙花以外,一定還可以看到天府廣場成都博物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文物特展的萬千氣象。

這是一個需要提前很多天預約,然後現場需要排隊很久才能入場的文物特展。開展四個月,共接待海內外觀眾140萬人次,線上觀眾近億人次,社會各界予以高度評價,斬獲2023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優勝獎」,入選2023四川省文化發展十件大事,被國家文物局評價為「2023年全國最好的展覽之一」。

這是成都博物館建館以來規格最高的一個文物特展,兩百多件展品來自全國多家文博機構,90%以上都是珍貴文物,光國家一級文物就有70件。國寶雲集,重器林立,而在文物的形制和盛名之外,從表意敘事,到書法審美,再到價值觀共識,一枚枚漢字串聯起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構建起三四千年來不中斷不漫漶、挺立如松堅貞似鐵的中國精神。「一眼數千年,目睹即成長」,文物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視覺震撼,更是長久的精神濡養。

這是一個盛況空前的文物特展。正值盛夏,來自省內外的觀眾不憚高溫、不懼長隊,雀躍地湧進博物館。毫無疑問,這也是一個讓我特別激動的文物特展,我曾經先後四次來到展館,也聆聽了多位導遊的講解,記得在觀展現場,我一次一次被文物打動、征服,一次一次命令自己:寫下來!寫下來!立即!馬上!

但我並沒有立即動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在思考這樣兩個問題:文物特展緣何火爆全國?古老漢字何以征服觀眾?

何以中國?何以漢字?漢字,是所有中國人的故鄉。卷帙浩繁的圖書典籍是我們的精神滋養,那都是由漢字寫成的。綢繆宛轉、鈎沉索隱中忽然掩卷有得,妙思如泉,且用漢字一一記載。歷經滄海,學富五車,述而不作不如捉筆成趣;自在生活,我行我素,行雲流水哪比筆下生花。漢字是我們閱讀、思考、記錄、交流的工具,不管你在地球上哪一個角落,不管你是國王還是平民,不管你在何朝何代,不管你是耄耋老人還是懵懂孩童,漢字都是我們唯一的故鄉——見字如面,見字返鄉,見字心安,見字認親。

漢字,是中國藝術的故鄉。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發展成為書法藝術的通用文字,綿里裹鐵勻稱絲滑的秦篆線條至今令人迷醉,勁舞狂飆如崩浪驚濤般的草書華章在誰的眼裡都是交響,正大莊嚴如塔峰威峙的楷書美學是端莊澄澈清簡相尚,尺牘之內煙波萬狀的行書小品如走馬錦城風過稻浪……漢字書法之美,指腕之間笙簫夾鼓琴瑟間鍾,點線之間風雷生焉仙境存焉,枯潤之間生動滋蔓靈秀撲面,方圓之間乾坤井然氣象萬千。

漢字,是中國精神的故鄉。橫平豎直,頂天立地,這是漢字的基本結構;顏筋柳骨,為國為民,這是漢字的基本內涵;內圓外方,正氣充盈,這是漢字的基本規範;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這是漢字的基本旨歸。愛國敬業、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熱愛和平,數千年漢字源遠流長,培育和生成了獨特而璀璨的中國精神和全民族共同價值觀。濫觴成瀛海,漢字見精神,這是對全體中國人的基因確認和人性導航,漢字不滅,中國精神永存。

是的,漢字是工具、是藝術、是精神,漢字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是我們的目之所遇、耳之所聞、身之所趨、心之所往,是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我們的血緣、胎記、膚色和眼神,是我們的空氣、糧食、花朵和大地,是我們的朋友、鄰居和家人,是我們的規則、道德、法律和課堂,是我們全部的生活、美感、價值和幸福。

漢字是所有中國人的鹽。平時感覺不到它的重要,但少了它,人就活不下去。

同時,漢字還是所有中國人的眼。是的,漢字根本不是外在客體,它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甚至是身體的全部,是手足眼目,是心肝脾肺。

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永遠無限制地使用漢字,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版稅,這是一種何其巨大的幸福——只是我們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罷了。

當然,越來越多的人感知到自己的幸福了——比如前往博物館看展的那麼多觀眾——雖然他們還沒有完全把這種幸福同漢字聯繫在一起。

是的,有必要告訴他們,他們的幸福與漢字是一體的。

告訴他們,同時也告訴自己。

告訴自己:我看見了一隻八千年前的眼睛;我凝視它的時候,它也正在凝視我。

所有初見,都是重逢。所有重逢,都宛如初見。

我們互相凝視,我們對視,我突然醒悟:觀展,不就是溯源嗎?而所有的溯本求源,不就是認祖歸宗嗎?

要表達自己的震撼和激動,要告訴自己,生活在漢字中,我們是光榮的、幸運的。

最大的震撼,是發現賈湖遺址龜甲上那隻八千年前的眼睛。我的凝視,比王懿榮凝視龜甲上的刻畫符號,晚了一百二十多年,但我凝視的這隻龜甲,比王懿榮凝視的龜甲,年齡大了將近五千歲。所以當我發現賈湖龜甲上的眼睛凝視我的時候,我感到那不僅是一隻眼睛,它很可能是中國漢字的源頭和渡口。

在賈湖遺址龜甲上神秘之眼的凝視下,八千年來,漢字與中華文明相互生髮、相互成就,一直在繼承和創新的洪流中浩蕩前行,始終未曾中斷,成為世界上唯一流暢使用超過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也是唯一可以用現代輸入方法在電子終端隨心使用的古文字。

在賈湖遺址龜甲神秘之眼的凝視下,八千年來,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發明刻畫符號,以類萬物之情;殷商人問卜於龜甲,形成東亞地區最早的成熟文字;周人引甲骨文於青銅之上,熔鑄成禮樂盛世的皇皇華章;秦代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開闢漢字統一背景下的大秦盛世;漢魏以降,應流通傳播之需,隸草行楷粉墨登場,造紙印刷驚天問世,漢字凝聚共識,表達美感,增進對外交流,促進民族融合,砥礪滋養中華文明,影響世界文明進程。

在賈湖遺址龜甲神秘之眼的凝視下,八千年來,漢字培育和浸潤華民族精神、哲學思想、審美體系,一代代使用毛筆的中國文人厚植家國情懷、致力強國夢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翰墨一方開新境,弱筆萬支鑄長城,凝聚中國精神,挺立中國脊樑。

在賈湖遺址龜甲神秘之眼的凝視下,八千年來,漢字以及與其相互生髮、相互成就的中華文明,代代承續盡現連續性,革故鼎新盡現創新性,民族交融盡現統一性,兼收並蓄盡現包容性,天下一家盡現和平性。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滋養着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也構建着繼往開來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賈湖遺址龜甲神秘之眼的凝視下,我也凝視着它。作為一個對視者,我接收到了那來自新石器時代的欣慰和問候。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對視者。我想,它們都可能會感到欣慰,我們沒有把它們弄丟,更重要的是,我們越來越堅定地認為,它們會越來越美。而在它們的凝視和輝映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也會越來越美好。



[1]

作者簡介

姜明,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