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不簋蓋銘》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目錄

名詞解釋

《不簋》蓋銘出現在史稱爲中興之主的宣王時代,是那一時代的傑出書法作品

《不簋》蓋銘使用的是頗爲標凖且純凈的線條和圓轉式筆法。這兩種「標準且純凈」的藝術構思加上頗爲緊結的結體,則表現出一種圓潤、典雅的書風。但是作者又有意在布白上去打破再一次的標凖且純凈的類似《牆盤》那樣的章法,錯落對比,大小自然,得其天趣,排列上重竪行而無橫行。尤其突出的,是依據簋蓋的形狀而設計章法的技藝。此銘上橫行和下橫行都是循器形而自然彎曲布白,同時書者以第七行爲中軸線,左右各列六竪行形成對稱。沿此中軸線向左右兩邊,則每竪行的字數次第減少,而形成上下橫行的圓弧形。這是一種精心的設計,表現出作者章法構思的智慧。這種章法可以說濫觴於商代的《二祀邲其卣》,而其後的昭王時的《召卣》、懿王時的《卯簋蓋》、孝王時的《三年師兌簋》、《師兪簋蓋》、《五年琱生簋》、夷王時的《師簋》、《十二年大簋蓋》等,而《不簋》蓋銘在近一百五十字中調停妥貼,不失爲此類章法中的佼佼者。美學家宗白華說:「我們要窺探中國書法裏章法、布白的美,探尋它的秘密,首先要從銅器銘文入手。」信哉,斯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