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的頂生王
不知足的頂生王,頂生聖王身患重病,所有的皇親貴族都齊聚在他的身邊關懷探問:『請問大王!大王薨逝之後,假使有人問起:「頂生聖王臨命終時,留下了什麼言教?」我們應當如何答覆呢?』頂生聖王回答:『在我命終之後,如果有人問起此事,就說:「頂生王統領了四天下還不知滿足,到了三十三天享受了數百千年的天福,還起了貪婪之心,想要殺害帝釋天王取而代之,所以才墮回南閻浮提,病重而亡。」
目錄
原文
過去,佛陀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阿難尊者在閒靜處靜坐,獨自思惟佛法時,心中生起一念:「所有眾生,皆因一念愛欲之想,而有欲愛,日夜窮逐不舍,未曾滿足。」於是,阿難尊者在傍晚時,從座而起,着衣整服,前往拜見世尊,恭敬地頭面頂禮後,坐在一邊,稟白世尊:「弟子今天在靜處靜坐時,生起一念:『所有眾生,皆因一念愛欲之想,而有欲愛,因此日夜追逐不舍,不知滿足。』」
世尊說道:「是的。阿難!正如你所說,一切眾生,皆因一念愛欲之想,而有欲愛,因此日夜追逐不舍,不知滿足。正如,過去有一位轉輪聖王,名頂生王,他以正法治理國家,國內不僅沒有違法亂紀的惡人,而且具足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等七寶。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千個兒子,個個身強體健,能降伏諸惡人,無需使用武力即可統領四天下。有一天,頂生聖王生起了一個念頭:『我現在擁有南閻浮提洲,百姓繁盛,國中滿是珍寶,以前曾聽長老說過:「西邊有西牛貨洲,不僅人民興盛,並且有許多各種珍奇寶物。」我應前去統治該國。』頂生王才生起這個念頭,就與四部兵眾,從南閻浮提洲隱沒,前往西牛貨洲。
那時,西土人民見到轉輪聖王率領大軍前來,紛紛向前迎接,禮跪問訊:『太好了!大王!我們西牛貨洲人民繁榮昌盛,希望聖王能夠在這裡治理本土,使百姓順從正法教化。』頂生聖王因此留在西牛貨洲統治人民,歷經數百千年。
有一天,頂生聖王又起一念:『我所統領的南閻浮提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天上亦降下七種寶物,高至膝蓋。現在又統治西牛貨洲,人民繁盛,多諸珍寶,我過去曾聽長老說過:「東勝身洲的百姓興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我應當前去統治東方國土,以正法來治化那裡的人民。』頂生王方才動念,就與四部兵眾從西牛貨洲隱沒,來到東勝身洲。
當東土百姓見聖王到來,全都出來歡迎,禮跪問訊,異口同聲地說:『太好了!大王!我們的國家,人民昌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希望大王留在這裡治理,使百姓順從正法教化。』頂生聖王因此於東土治理人民,歷經百千萬年。
有一天,聖王又生一念:『我所統領的南閻浮提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天上亦降下七寶,高至膝蓋。而今又有西牛貨洲和東勝身洲,人民繁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我曾從年長的長老聽說:「北俱盧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沒有人看管,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拿取。那裡的人民,壽命活足一千歲,命不中夭,命終之後,必定轉生天上,不會墮入其他惡道。他們身上穿着由劫波育樹自然長出的衣服,食用的是自然生長的百味稻米。」我現在應該前往統治北俱盧洲,以正法治化那裡的人民』
那時,頂生聖王才動這麼一念,隨即與四部大軍從東勝神洲隱沒,前往北俱盧洲。途中,遠遠望見北方國土一片青綠色,聖王看見這遍地的碧綠,便問身旁大臣:『你們看到這滿地的蒼翠嗎?』眾臣回稟:『看見了,大王!』聖王告訴臣子們:『這是柔軟草,和天衣一樣的柔軟,這裡的賢人都是以此為坐席。』
前行一段路後,一眼望去,北俱盧洲的土地呈現一片金黃色,聖王再問群臣:『你們看到了這一片金黃色的土地嗎?』眾臣回道:『看到了!』頂生聖王說:『這是自然生長的稻米,這裡的賢人都是以此為食,現在你們也可以享用這美味的米糧了!』
是時,聖王再前行一段路,看見此國土地悉皆平正,遠遠見有一座高台,特別引人注目。頂生聖王又告訴眾臣:『你們看見這裡的土地皆悉平正嗎?』眾臣異口同聲:『我們都看到了!』大王為他們介紹:『這是劫波育樹衣,你們將來也可以穿着此樹衣。』
當時北俱盧洲的百姓看到頂生聖王到來,都前往歡迎、禮跪問訊,異口同聲齊呼:『太好了!聖王!這裡的百姓昌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希望您在此治理,使人民順從正法教化。』頂生聖王因此於北俱盧州統治人民,歷經百千萬年。
有天,頂生聖王心念一動:『我所統領的南閻浮提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天上亦降七寶,高至膝蓋。而今又有西牛貨洲、東勝身洲和北俱盧洲,人民繁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我曾經聽長老說過:「有三十三天,天人所享的天福,其樂無比,天人的壽命極長,衣食自然而有,還有不計其數的玉女隨侍左右。」我現在應當前去統治天宮,用我的王法來治理那裡的天人。頂生王才動念,就馬上帶領四部兵眾從北俱盧洲隱沒,來到三十三天上。
此時,三十三天的帝釋天主在天宮內遠遠見到頂生聖王到來,特地分出半座,對王說:『大王,請就此座。』頂生聖王便與釋提桓因並肩而坐,二人共坐堂上,不可分別,他們的容貌五官、行為舉止、言語音聲都一模一樣。
頂生聖王在帝釋天宮中安享數百千年的天福之樂後。有一天頂生聖王心中生起了一念:『我所統領的南閻浮提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天上亦降七寶,高至膝蓋。而今又有西牛貨洲、東勝身洲和北俱盧洲,人民繁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今天在這三十三天,若殺了帝釋天主,便可以在天上獨霸稱王。』頂生聖王才生起這個惡念,立刻從寶座上墮落到南閻浮提地,跟隨着他的四部大軍也一同墜落。當此之時,頂生聖王的金輪寶頓時消失無蹤,白象寶和紺馬寶同時喪命,神珠寶自然地消失,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頓時命終。
當時,頂生聖王身患重病,所有的皇親貴族都齊聚在他的身邊關懷探問:『請問大王!大王薨逝之後,假使有人問起:「頂生聖王臨命終時,留下了什麼言教?」我們應當如何答覆呢?』頂生聖王回答:『在我命終之後,如果有人問起此事,就說:「頂生王統領了四天下還不知滿足,到了三十三天享受了數百千年的天福,還起了貪婪之心,想要殺害帝釋天王取而代之,所以才墮回南閻浮提,病重而亡。」』
阿難!你不要懷疑不信,當時的頂生聖王便是我的前生。久遠劫前,我統御了此四方天下,乃至於三十三天,在五欲中,仍不知滿足。」
阿難!從頂生聖王的啟示中,應當明白:起一念貪心,如果任此心念相續,將在愛欲的執着中不斷辛苦追逐,無有厭足。要轉化貪慾的煩惱,當依聖賢的智慧來努力。」
當時,世尊對大眾說一偈語:
「貪婬如時雨,於欲無厭足;
樂少而苦多,智者所屏棄。
正使受天欲,五樂而自娛;
不如斷愛心,正覺之弟子。
貪慾延億劫,福盡還入獄;
受樂詎幾時,輒受地獄痛。」
世尊說道:「阿難!你應當牢記頂生王的故事,一旦生起慾念,就要立即舍離,永不再興起此想。」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開示後,法喜充滿,並教奉行。
省思
《六祖壇經》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一念不覺之際,便是無盡的輪廻;若能在煩惱之處,面對自己,檢討反省、懺悔改過,更進一步在起念的當下,立即覺察、覺照,不再起妄念,如此日久功深,便能與道相應,覺悟自心。正如,茶陵郁禪師開悟偈:「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