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目錄
名詞解釋
不完全變態包括四個亞種類:原變態、半變態、漸變態、過漸變態。
生物名詞
此類昆蟲的發育過程經過受精卵、幼蟲(若蟲或稚蟲)、成蟲三個階段。如蝗蟲、蚱蜢、椿象、蜻蜓、蟋蟀、螻蛄、螳螂等。與完全變態類昆蟲不同,這類昆蟲沒有明顯的幼蟲期、蛹期。幼蟲形態、生活習性都與成蟲類似,稱做「不完全變態」。由於此時的昆蟲還不會飛,一些害蟲的若蟲期是消滅它們的最好時期。
昆蟲的變態方式與蟲卵孵化的早晚有關,而卵孵化早晚又與卵內的營養物質相關。一般來講,卵內營養豐富,胚胎生長時間較長,孵出的幼蟲與成蟲形態上區別不大,通過不完全變態就可變為成蟲;反之,卵則孵化較早,幼蟲須經完全變態才能成為成蟲。
成長
發育方式為不完全變態的昆蟲之所以進行蛻皮,是因為昆蟲的外骨骼不能隨幼蟲的生長而長大,所以進行蛻皮。發育方式為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的幼蟲與成蟲最主要的區別是,幼蟲的生殖器官發育不成熟;而成蟲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可以進行交尾。
過程分類
這一類昆蟲根據幼蟲與成蟲在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方面差異的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原變態、半變態、漸變態和過漸變態4個亞型。
原變態
是有翅亞綱中最原始的變態類型,僅見於蜉蝣目昆蟲。其變態特點是從幼蟲期(稚蟲)轉變為真正的成蟲期之前仍需要經過1個約24h的體色較淡,翅不透明,不活潑,性功能不成熟不能交配的亞成蟲期,蜉蝣需要在亞成蟲期進行最後一次蛻皮,才能變成性成熟,色澤艷麗的成蟲。
半變態
行半變態昆蟲的幼蟲期與成蟲期生境不同,幼蟲期水生,體形、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動器官、行為等與成蟲不同。蜻蜓目的蜻蜓,豆娘等進行半變態,幼蟲為稚蟲(naiad),俗稱水蠆。
漸變態
幼蟲期與成蟲期體形、生境、食性等相似,為漸變態,幼蟲成為若蟲(nymph)。直翅目、螳螂目、半翅目等陸棲昆蟲均進行漸變態。
過漸變態
幼蟲期向成蟲期轉變要經過一個不食又不太動的似蛹蟲齡,比漸變態顯得複雜,稱為過漸變態,例如纓翅目、半翅目粉虱科與雄性介殼蟲均進行過漸變態。
舉例
蝗蟲就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它初孵的第一齡幼蟲翅膀很小,僅具一個翅芽,以後每蛻皮一次翅芽長大一些,幼蟲經過5次蛻皮,身體逐漸長大,到第5齡幼蟲翅膀已大約有腹部的一半長度,成蟲則翅膀比腹部更稍長一些。 蝗蟲幼蟲經5次蛻皮發育成熟,成蟲以前的幼蟲階段為6齡幼蟲。
參考文獻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 ↑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