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從遠道涉險冒死來到這裡,因閻浮提人福德薄且貧賤,希望用如意寶珠救濟他們,使他們得嘗所願,然後再用佛道因緣教化他們

目錄

原文

   釋迦牟尼佛本身,是一位大醫王,為所有的人治療而不求名利,對眾生充滿了憐愍。但因為病人非常多不能周遍救治,憂念所有的眾生而力不從心,因此懊惱而死而生在忉利天上。

菩薩在天上獨自思惟道:「我現在生在天上,只享受福報而沒有長進。」於是以方便法滅了自身,舍掉天上福報而生在婆迦陀龍王宮而為龍王太子。等到太子長大後,他的父母非常愛他,但太子卻自取死路而靠近金翅鳥王。鳥王抓住了太子,並在舍摩利樹上把他吞到肚裡,太子的父母嗥啕大哭,非常懊喪。

太子死後,便投身到閻浮提,而成為大國的王太子,取名叫能施,並且太子一生下來就會說話,問左右人:「現在國中都有些什麼財物,都拿來布施眾人。」周圍的人都很奇怪,並且感到害怕,於是都丟棄小王子跑掉了,只剩下他的母新愛憐着守護着他。小王子對他的母親說:「我不象眾多的羅剎,那些人為什麼走了呢?我過去宿世中常常喜好布施,我為一切人施行檀越。」母親聽了後就告訴眾人事情原委,眾人聽後就回來好好撫育小王子。

等小王子長大了,自身所擁有的都已經施捨盡了,就到父王那裡求索財物用來布施,父王就分給他財物,最後也都施捨盡了。他看到閻浮提的人生活貧窮又勞累,想要施捨但是財物不足,便獨自啼哭着問眾人說:「有什麼辦法可以使所有的人滿足於財物呢?」一些故舊之人說:「我們曾聽說有種叫如意寶珠的,如果能得到這珠就能隨心索取,沒有什麼不能得到的。」王子聽到此話就稟告父母,要去大海中求取龍王頭上的如意寶珠。」父母聽後說:「我只有你一個兒子,如果要進入大海會有很多困難難以度過,一旦失去了你,我們活着還有什麼意義,不要去了,我現在庫藏中還有些財物給你。」王子說:「庫藏財物是有限的,可是我布施的心卻是無量,我要以財物使這裡的眾人都感到充足而沒有缺乏,希望您能聽取,使我能遂心愿而使閻浮提人感到一切滿足。」父母知道他的志向很大,不敢止制他,就發下旨諭讓他離去。

這是有五百個商人,因為王子福德廣大都願意欣樂地跟從,他們得知行程日期,就紛紛來到碼頭聚集,王子以前聽說婆伽陀龍王頭上有顆如意寶珠,就問眾人:「誰知道通往龍宮的水道?「有一叫陀舍的盲人,曾經七次往返於大海而熟知海道,王子就讓他一起去,陀舍答道:「我現在年紀已經老了,並且雙目失明,雖然以前數次能進入,但現在已經沒有能力再去了。」王子說:「我這次去龍宮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求得如意寶珠,要施與眾生讓他們滿足,使他們身上沒有缺乏,再用道法因緣老化他們,你是有智慧的人,為什麼要相辭呢?我的願望能成,難道不是得你的力嗎?」陀舍聽了王子相邀之言,便欣然接受而對王子說:「我今天和你一起進入大海,一定不能保全性命,希望你把我的屍骸安放在大海之中的金沙洲上。」

事情都準備好後就斷去第七條繩子,船象駱駝一樣離去而到一有眾多藏寶小洲,這些商人們競相取得七寶,各自都心滿意足,並對王子說:「您為什麼不取寶物呢?「王子對他們說:「我所求的是如意寶珠,這些有限的寶物我不需要。你們取寶應當知足知量,不要讓船過於承重而不能自免於災禍。」於是這些商人們對王子說:「大德,我們發誓祝願希望您能得到安樂。」就辭去王子。

陀舍這時對王子說:「不要在這裡停留船艇,應當從另外的海道出發,等待大風七天,會到大海的南岸一險道上,這裡有一絕崖峭壁,並且旁邊有一處棗林,樹枝都浸覆在水中,大風吹船,船一定會被摧毀覆沒,你應當抓住棗樹枝向上爬才可以自救,我因為眼瞎一定死在那裡。通過了這個狹窄海岸會有一金沙灘,可以把我的屍骸埋在那裡的沙子中,金沙很潔淨,這樣就了我心愿了。」

就象預料的那樣,大風來了,船隨風而去,到了絕壁後,誠如陀舍說的,王子抓住棗樹枝向上爬才自救,並在金沙灘安葬了陀舍屍骸,接着按他的吩咐獨自前去。王子在深水中漂浮了七日,又在深達咽喉的水中行走七日,深達腰間的水中行走七日,淹至過膝的水中行走七日,在泥沼中又行走七日,最後見到美麗的蓮花鮮艷而柔軟潔白,便想道:「這些蓮花柔軟而脆弱,我應當進入虛空三昧。」便使身體輕下來,在蓮花上行走七日,又見到許多毒蛇而念想道:「這些毒蛇很可怕。」於是進入慈心三昧,在毒蛇的頭上行走七日,蛇都抬起頭讓王子踩在上面而通過。

這了這些難關,又見到有一座七層的寶城,有七道溝塹,每條溝塹中都布滿毒蛇,並有三條大龍守護大門。龍看到王子容貌端莊,舉止嚴謹,能度過這麼多的難關而來到此地就想,這一定不是凡夫而是有大功德的菩薩,於是放行讓他進入,直接到了宮中。

龍王夫婦失去孩子不久,還在悲哀哭泣,看到王子進來,龍王夫人有神通,知道這就是他們的兒子,便從兩乳房流出奶汁,並讓他坐下,問道:「你是我的兒了,丟棄我而命終,現在投身在哪裡?「王子也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回答說」我生在閻浮提上,成為一大國的王太子,因為憐愍貧窮的人飢餓寒冷而又辛勞困苦,不能自在,所以來到這裡要求取如意寶珠。」母親說:「你父親頭上有這寶珠用來作首飾,很難得到,他一定會讓你進入寶藏庫中,隨你所希望的也一定會給你。你可以稟告說,其它的雜寶我都不需要,只希望大王頭上的寶珠,如果您憐愍我,希望您能把它贈給我,這樣才可以得到。」

然後前往見到父親,父親又悲又喜,感到非常應幸而因此歡欣,憐愍他的兒子從遠道涉險而來到這裡,就指着許多奇妙珍寶隨王子心意任意索取。王子說:「我從很遠的地方來見大五,只求得到大王頭上的如意寶珠,如果您憐愍,應當把它送給我,如果不憐愍,我也不需要其它寶物。」龍王答道:「我只有這一顆珠子用作首飾,閻浮提的人福德薄,不應該見到這樣寶貝。」王子說:「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從遠道涉險冒死來到這裡,因閻浮提人福德薄且貧賤,希望用如意寶珠救濟他們,使他們得嘗所願,然後再用佛道因緣教化他們。」龍王聽後就送給他寶珠,並約定說:「今天把寶珠送給你,你去世後當把寶珠還我。」王子答道:「謹遵大王所說的。」王子得到寶珠,騰飛到虛空中,象屈伸手臂這樣快一會就到閻浮提。

國王及母親看到兒子平安回來,歡喜踴躍並擁抱而問道:「你得到什麼寶物了?」王子答:「得到了如意寶珠。」父母問道:「現在在哪些里呢?「王子答:「在衣角內中。」父母說:「怎麼怎么小?」王子答:「它的神德不在於大小。應當敕諭城裡城外百姓掃地灑淨燒香,懸掛繒幡蓋,持齋受戒,明日早晨用長木作標杆,並把寶珠掛在上面。」王子這時獨自立下誓願,如果我能成就佛道,度脫一切眾生,寶珠應當如我所願,生出一切寶物,隨人所需要應有盡有。」於是,陰雲密布,種種寶物如雨一般降落,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以及人所需要的一切用物,一直到他命終時始終不絕。[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