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不丹歷史

 

 

 

不丹自公元7世紀起為吐蕃王朝屬地,9世紀成為獨立部落 ,1616年在西藏竹巴噶舉派僧侶夏仲·阿旺南傑的領導下開始形成統一的國家政權。在清代,其世俗領袖德布王受中國冊封。 18世紀後期起遭英國入侵。1907年烏顏·旺楚克建立不丹王國。1910年1月,同英國簽訂《普那卡條約》。1949年8月,同印度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1961年以來,不丹國王多次公開表示要保持國家的主權和獨立。1971年加入聯合國,1973年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2007年2月,同印度簽署經修訂的《不印友好條約》。

目錄

簡介

不丹稱其國為「竹域」(druk yu),即「雷龍之國」 ,稱自己的國民為「竹巴(druk pa)」,意為信奉竹巴噶舉派之人。清代滿文譯寫為「burukpa」,所以清代的史籍一般稱其為「布魯克巴」。西藏古代則習慣稱之為「洛域」(lho yul,意為南國)、「洛門」(lho mon,意為南蠻)。「不丹」(Bhutan)是外界國家對其的稱呼。其來源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是藏族人自稱「Bhot」加波斯語中的「stan」(斯坦)的簡稱,也有人認為來源於梵文「Bhotanta」,意為西藏的末端,即西藏邊陲之意。

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其東、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南部與印度交界,為內陸國。北部山區氣候寒冷,中部河谷氣候較溫和,南部丘陵平原屬濕潤的亞熱帶氣候。人口為783689(2016年12月)。人口增長率約為1.3%。不丹族約占總人口的50%,尼泊爾族約占35%。不丹語「宗卡」為官方語言。藏傳佛教(噶舉派)為國教,尼泊爾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神權政府

1616年,竹巴噶舉派僧侶夏仲·阿旺南傑在內部鬥爭失勢後從西藏來到不丹,建立了竹巴噶舉派為中心的統一政權,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後五次打敗了西藏,終於在不丹立足。夏宗·阿旺南傑奠定了現代不丹的領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礎。 1730年,第十任德布王米旁旺布(清代史籍中稱諾顏林沁齊雷喇卜濟)與西部實力集團首領噶畢頓珠發生衝突。噶畢一方勢弱,遂向西藏求救。清朝駐藏大臣馬喇、藏王頗羅鼐等派遣軍隊介入不丹內部衝突,武裝平息內亂。1734年,不丹糾紛兩造派遣使者晉京請封,清廷遂封不丹宗教界領袖赤仁波且·晉美諾布為「執掌布魯克巴教法札色里呼必爾罕」,賞給米旁旺布「額爾德尼第巴」稱號,賞給噶畢頓珠「掌管事務之噶畢頓羅布」稱號。各頒給印信和敕書。自此,除了第十一任德布王班覺外,繼任德布王都按規制獲得清朝冊封,直到19世紀中葉。 [3] 但包括不丹在內的喜馬拉雅山諸藩屬,不是由清朝中央直接管理,而是由西藏地方(包括駐藏大臣、噶廈政府)負責管理,在形式上是清朝「藩部之藩屬」。 1772年遭英國入侵。1865年英不戰爭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被迫割讓2000平方公里土地。

君主國家

1907年12月17日,烏顏·旺楚克被擁為國王,稱竹甲布。取消沙布隆職銜、廢除德布王,宣布國王世襲,集政教大權於國王一身,結束神權、政權並存的歷史,開始了旺楚克家族的統治。

1949年,印度與不丹簽訂《印度不丹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接受印度的「指導」。印度每年付給不丹的津貼增為50萬盧比,繼承英國在不丹的特權。

1952年,旺楚克家族王儲吉格梅·多爾吉·旺楚克繼任國王。他為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對不丹內政、外交進行一系列重要的改革。1953年,成立贊都(即國民議會),為不丹歷史上第1個立法機構。1965年,成立王國諮詢委員會,在贊都休會期間,該委員會就國家大事向國王提出建議。1968年,成立本卡措克(大臣會議),是王國政府的主要行政機構。

1968年,國王在第一次贊都會議上宣布不丹為君主立憲國;贊都擁有最高權力,不僅有權任命大臣,而且一旦國王違背人民福利和國家利益時,有權罷免國王;並具體規定,如果贊都以 2/3的大多數通過對國王的不信任投票,國王必須讓位給繼承人。在經濟方面,1956年進行土地改革,廢除農奴制,取消對尼泊爾少數民族的歧視。1961年開始實行經濟建設五年計劃,1971年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獨立制定經濟發展計劃。發展重點是交通、電力、教育等基礎設施和農業。在國內實行政治、經濟重大改革的同時,不丹積極爭取獨立自主地參預國際政治、經濟活動。

60年代初,不丹首相公開宣布,「不丹不是印度的一部分,它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它可以自己處理自己的外交關係」。1963年不丹成為科倫坡計劃組織的會員國。1971年不丹參加聯合國組織。結束了這個國家長期與世隔絕的狀況。1973年,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國。現任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於1974年即位(見彩圖)。繼續執行先王的內外政策,努力發展對外政治、經濟關係。

不丹一直以禁區而聞名,直到20世紀60年代修了通往外部的公路、70年代開放邊境,不丹與52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與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均無外交關係。在所有鄰國中,不丹也是唯一一個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不丹1999年才引進電視,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電視與網絡的國家,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率分別僅為30%、5%,全國只有一個機場,沒有鐵路,幾乎與現代化世界格格不入。

不丹同中國有悠久的往來,兩國關係友好,但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沒跟中國建交的鄰國。[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