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邽、冀戎於今天水、隴西一帶,獲勝後遷其部分邦民於今渭南市臨渭區之渭河以北,設下邽縣;縣治在今巴邑鎮。此為我國最早所置三縣之一。

目錄

歷史沿革

秦武公十年(前668)秦伐土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縣,縣治在今陝西渭南市故市鎮附近的故縣村。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屬內史。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屬京兆尹。新莽始建國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屬烈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併入鄭縣。建和元年(147年),恢復下邽縣,改隸左馮翊。魏(220年-265年)屬馮翊郡。魏登國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諱,改下邽為夏封縣,遷治於雄霸城(今渭南市固市鎮巴邑村)。太和三年(479年)廢夏封入蓮勺縣。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復設夏封縣,屬馮翊郡。隋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邽,屬同州。大業十年(614年),將下邽縣治遷到今渭南縣下邽鎮,屬馮翊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屬華州。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年)又復為華州。天寶元年(742年),為華陰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為華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太州;寶應元年(762年),復名為華州;寶曆元年(825年),復為太州;乾寧四年(897年),為興德府;光化三年(900年),為華州。下邽縣先後屬之。元至元元年(1264年),並下邽入渭南縣。[1]

下邽縣大事記

戰國 秦王贏政元年(前246),鄭國渠始修;渠成,自今陽尹北斗門口向南放水,灌溉今下吉一帶大片田地。

秦 始皇某年,下邽縣成千上萬百姓,被驅往驪山修築秦始皇陵。1974年3月,秦始皇陵區出土的陶片上,刻有"下邽"等l9個地名。

秦初,下邽縣人程邈,創造隸書。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著名書法家之一。

西漢 漢王元年(前206),吳房嚴侯楊武,以郎中騎將起下邽,擊陽夏,以都尉斬項羽。有功,侯七百戶。

二年(前205),設渭南郡,轄下邽、鄭、驪邑等縣。

西漢初,"雍有日、月、參、辰……東有餘廟,西亦有數十祠。於湖有周天子祠,於下邦有天神"(《史記·高惠高侯文功臣表第四》卷二十八)。

漢文帝時(前17一前l57),成語"門可羅雀"的故事,就出自下邦縣人廷尉翟公之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在今渭河北設蓮勺縣(一說,蓮勺縣治在城角頭,一說交斜之耒化)。

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白渠修成。據《水經注》載:白渠"經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今下吉、藺店一帶)。

始元二年(前85),昭帝劉弗陵賜故市地於金日碑。據傳此後,故市城修了城隍廟,便以金日碑為城隍神。

漢時,在下邽治之南(今信義鄉倉渡村)建有儲糧倉庫,名"物定倉"。

漢昭帝時(前86一前74),車騎大將軍金日殫得封地於下邦縣。以故,下邦縣地名中,遂有金氏村、金氏陂、金字坡等等。

漢宣帝五鳳三年(前55),在今下吉鎮北的鹵泊灘(原屬下邦縣域,今屬蒲城縣界)築有皇帝行宮蓮勺宮。

新 新莽時,下邦縣人王大,隨弘農校尉王憲反王莽。《漢書·王莽傳第六十九》卷九十九載:"鄧曄開武關迎漢,丞相司直李松將二千餘人至湖,與嘩等共攻京師糧倉,未下。曄以弘農掾王憲為校尉,將數百人北渡渭,人馮翊界,降城略地……大姓櫟陽申碭、下邽王大,率眾隨憲。"

東漢 東漢末年,王歆據下邽。《後漢書.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七載:"時赤眉雖降,眾寇猶盛:延岑據藍田,王據下邽…….各稱將軍,擁兵多者萬餘,少者數千人,轉相攻擊。"

三國魏晉 魏國人華歆,求出為下邦令,因病未成行。《三國志·書華歆傳》載:"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也。……歆為吏,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傷毀人。……董卓遷天子長安,歆求出為下邦令;病不行,遂從藍田至南陽。"

南北朝 北周,《周書》:"高祖嗣位,蓮勺界內數有群盜,以劉志為守以督之。"

建德三年(574),在今下吉鎮南之故市,設延壽郡,轄夏封(由下邦改名)、蓮勺二縣。

隋 開皇三年(583)撤延壽郡。

大業元年(605),改夏封縣名而恢復下邦縣名,並且將蓮勺縣併入下邦縣,隸馮翊郡。

大業十一年{615},下邽縣至當今的下邽鎮址。

唐 武德七年l624),復引白渠水灌金氏陂田。

武則天朝,下邽縣民徐元慶,因其父徐爽無辜被下鄭縣尉趙師韞處死,遂伺機將趙刺死,自縛投案。為處理此事,朝廷爭論激烈。詩人陳子昂為此寫了《復仇議狀》,主張先殺之,然後旌表其孝行。而文學家柳宗元堅不同意,寫了《駁復仇議》,以為殺與旌,兩者不能兼用;主張只旌不殺。然而;柳議未被採納,徐元慶終被處死。

景雲、太極年間(710-712),李隆基為臨淄王時,聘下邽縣王仁皎之女為妃;李隆基登極後,即封此王妃為正宮皇后。

開元二年(714),下邽縣人韓國公張仁願去世。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張仁願為"三賢故里"之第一賢。他是武則天朝的邊關大將,兼備文武才能,以修塞北三座受降城而名垂青史。人們為了永遠紀念他,當年就在其所築之三座受降城,均修建有張仁願祠,並且將士在出征之前,都要參拜祭祀。

開元七年(719),下邽縣人王仁皎病逝,享年69。生前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封祁國公;卒贈太尉、益州大都督。墓地在今大荔縣羌白鎮(原屬下邽縣)。

開元八年(720)冬十月壬午,唐玄宗畋獵於下邦。

開元十二年(724)七月,玄宗廢下邦王皇后為庶人;此後,唐代宗於寶應元年(762),復追尊她之皇后名號。

貞元二十年(804),自居易自符離移家於下邽縣義津鄉紫蘭村(今信義鄉太上莊)。按時間順序排,白居易為"三賢故里"之第二賢。他是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自創一格,雅俗共賞,質優、量大,藝術成就極高,特別是在中國民間和海外,具有相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元和六年(811),自居易母喪,他扶柩回下邦紫蘭村葬之,並在村為母守孝三年多,至六和九年(814)冬才回朝。在故里,他創作了l50多首詩歌。

元和八年(813)十二月,關中大雪,奇寒。白居易詩《村居苦寒》中,記下邽一帶"竹柏皆凍死"。

長慶四年(824)五月,以華州下邽縣翟公鄉、富平縣豐水鄉、同州澄城縣撫道鄉、自水縣會賓鄉並隸奉先縣(今蒲城縣),以奉景陵(葬唐憲宗李純)。

寶曆二年(826)十二月,自居易胞弟白行簡病故,葬於下邦義津鄉白氏族塋,白居易為之撰墓志銘。

開成五年(840),日本人唐求法高僧圓仁和尚,自東往西進入陝西,八月十七日夜,住宿在下邽縣的故市店天王院。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中記道:十五日,發,西行三十里到朝邑縣……十七日,……西行四十里,到故市店,入天王院宿。"

咸通二年(861),白敏中(自居易堂弟、宰相)去世,葬於下邽義津鄉白氏族塋。

宋 建隆二年(961)農曆七月十四日,寇準誕生於下鄭縣棠村里(今官底鄉左家村附近)。按時間順序排,寇準為"三賢故里"之第三賢。這位北宋宰相,不僅以"澶淵之盟"名垂青史,而且他的大名和故事傳說,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特別是在他的故里下部,更是深人人心。故里人以之引為殊榮,人們開口"寇萊公,好宰相"閉口"寇天官,坐我下邽縣",如此豪情親意,至今不衰。

天聖元年(1023)閏九月初七日,寇輩病逝於貶所(今湖南衡陽道縣),終年63歲。其陵墓有二:一在河南鞏縣寇家灣,一在陝西渭南官底鄉。

元 至元元年(1264),省去自秦以來獨立之"下邽縣"名,將其降格,轉託於渭南縣"並管"。自隋大業十一年(615)至元元年,當今的下邦鎮作為下邦縣城的時間,總共有650年之久。

明 洪武十四年(1381),省去元代"並管"之名,下邦縣之建制被徹底撤銷,並人渭南縣;但直至清代乾隆年間,下邦鎮一直都是渭南縣之重鎮,都設有渭南縣之二衙(縣丞駐理)。

天順四年(1460)五月,官路人忠國公石亨瘐死獄中。

成化年間,下鄭理學大學者薛敬之,馳名朝野,著述甚豐。

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下邦"三秋不雨,人競相食。(明康海《承仕郎姜公墓表》)

明代,渭南縣丞魏德仁,分駐於下邽鎮;下邽鎮遂成為渭南縣之"二衙"。

萬曆五年(1526),渭北人、紹興知府南大吉罷官回.鄉,在渭南縣城六姑泉處,建"漕西草堂"講學;並在此撰成渭南縣歷史上第一部縣誌--《渭南志》(明代關中八部名志之一)。

嘉靖八年(1529),關中蝗蟲蔽天,渭北饑荒嚴重。

嘉靖二十年(1541),渭南縣有軍事古城10座,下邽鎮城即其一。此外,渭北還有故市、孝義、青原城(官道附近)等。

嘉靖二十三、二十四年(1544、1545),大旱災,南大吉《渭南志》載"蓋近代所未有者"。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_Y1十二日半夜,關中大地震,下邦慧照寺塔、耒化安慶寺塔,均被震毀。

萬曆十八年(1590),渭北人南軒編修《續編渭南縣誌》。

萬曆二十六年(1598)夏,渭北大什村一帶,降特大冰雹,"大者徑二、三尺"。(南師仲《增訂渭南縣誌》)

萬曆二十九年(1601)秋,渭河暴漲,村莊被淹,人們攀樹逃生。水手裡(今龍背鄉)一帶,大水後,田園盡變沙灘。

萬曆四十四年(1616)許,光祿少卿史記事(水手裡人)罷官回鄉,在正學書院(在原渭南縣老城北關)講學。

天啟元年(1621),渭北人南師仲編修《增訂渭南縣誌》。

崇禎十五年(1642),陝西大旱災,渭北百姓饑饉死亡十之八九。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再到渭南,渭北人南企仲、南居業被殺,南居益自殺。

清 乾隆十五年(1750),渭南縣丞廨舊在牧愛堂東,是年遷移駐下邦鎮廨,並人縣署。下邦鎮廨遺留之房屋,光緒年間亦傾。

是年二月,故市寨農民湯桂宗、鄉約張緒勛要求渭南知縣柳廷璣減免農民糧款,未得應允。湯、張即聯絡附近村莊百餘人,衝進縣城示威,並以磚壘塞縣署大門。不久,湯、張二人即被捕殺。

嘉慶十五年(1810),官路人、著名戲劇家李芳桂去世,終年63歲。

道光三年(1823),下邽舉人唐順祖倡議,渭南知縣鮑珊等捐俸,在下邽鎮寇萊公祠(遺址在今下邽中學內)始建景賢書院。

咸豐六年(1856)七月,蝗蟲自東飛來,遮天蔽日;所到之處,渭北莊稼一掃而空。

是年,倉渡等處回民,執械協助馮元佐等反對按地畝攤派鹽課銀兩,聚眾赴縣衙"繳農";後經省府派員來渭"安撫",才得平息。

同治元年(1862),關中東路回民起義,占據信義、倉渡。

六年(1867)四月,西捻軍攻西安未克,東轉下邦一帶,在渭、蒲交界處與清軍激戰,六月又西進而去。

同治年間,渭北學者蔡汝霖,有著作《關中金石記補編》行世。

光緒三年、四年(1877、1878)陝西大旱災,顆粒未收,屍橫遍野;特別是渭南孝義一帶死人,日以千數,存活者僅十之二三。

十七年,樊增祥任渭南知縣時,寫了不少有關下邽的詩文,並重視對下邦景賢書院的修建。

清末,渭北有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江湖會,其中有名人物有孝義鎮的劉玉山、田市鎮的劉成煥。

宣統三年(1911)九月十三日,渭南候補知縣、團練委員樊宜春,在故市一帶殺害江湖會成員70餘人。

中華民國 1918年,孝義鎮人、著名藏書家、學者嚴雁峰逝世,終年63歲。

1918年6月,陳樹蕃率部進攻反段祺瑞的陝北軍,在故市鎮被靖國軍包圍。後來,陳部突圍,退守辛市。

1921年夏,靖國軍第三路第一支隊司令楊虎城部,同其第四路第三支隊司令岳維俊部,進攻據守在孝義鎮的陳樹蕃姚林翼部。不久,姚軍投誠;靖國軍進駐渭北,派蔣世傑駐防故市鎮,和渭南縣實行分治。

1923年9月,駐守大荔的地方軍閥麻振武,派騎兵旅任德元部由大荔西侵,進占官路、交斜、孝義一帶村鎮,並在北焦村設立"渭中縣署",擬攻打故市鎮。駐守故市鎮的靖國軍耿古臣營,即派其第三連進駐巴邑鎮堵防。

1924年春,渭北黃舒泰、韓述之在故市高等小學的基礎上,建成渭南縣第一所中學--"渭陽中學";靖國軍總司令、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為之題寫校名。

是年ll月24日,故市一帶農民為反對棉捐,開展"繳農"運動。數萬人手執農具擁在故市鎮西門口,駐軍營長耿古臣、縣佐朱聯五命軍隊緊閉城門,並開槍打死5人。群眾怒不可遏,朱被迫答應免去棉捐七成,並由縣署安葬死者。此後,耿、朱均被免職。

1926年5月19日,渭北五六千農民,手執農具衝進故市鎮,向駐軍麻振武部提出,免除苛捐雜稅等要求;麻振武被迫答應。

1927年春,故市鎮附近上萬農民攜帶農具,圍集故市城東門外,要求減輕苛雜糧款。縣佐孫繩武令將城門關閉,孫站在城門樓上,與群眾代表劉建侯(督學)交涉。因無結果,群眾衝上城樓,把孫拉下來鬥爭。不久,9名參與鬥爭的學生被國民黨捕去。

是年ll月,中共陝西省委,改故市鎮的中共渭陽中學特別支部為中共"五一"縣委,辦公地設在故市鎮。隨之在故市,又建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五一"縣委。

1928年9月,在信義鎮陳家灘任樹森家,中共渭南、華縣、故市中心縣委成立;由王天祥任書記。

1929年3月1日,在信義鎮陳家灘白思堂家,未被抓捕的中共陝西省委、團省委委員,召開渭南、華縣、蒲城、長安、富平等縣縣委負責人緊急聯席會議,成立臨時陝西省委。

1929年,大旱災,即有名的"民國十八年,,年饉。關中舉村逃荒者甚多;渭南全縣,日死饑民盈千。

1930年秋,關中蝗蟲成災,渭北田禾盡毀。

1933年10月13日,武止戈(官道人,武念堂之子)在華北對日作戰中犧牲,時任察哈爾民族抗日同盟軍高級參謀;時年32歲。

1936年6月10日,下邽鎮東關人,革命烈士李繼善,在下邽慘遭敵人殺害。時年35年歲。

1937年11月11日,渭南縣保安大隊副劉慕德,因與縣長強雲程政見不合,在田市鎮舉行兵變,與強對抗。雙方所部,又在故市等處發生戰鬥。

1942年,下邦鎮私立景賢初級中學成立;楊開敏先生任校長。

1948年底,官道人著名學者武樹善逝世,終年85歲。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二軍前鋒王震部,到達富平張橋、渭南四縣廟一帶,建立人民政權。

是年2月22日,中國共產黨渭南縣委員會,在官底上薛村開會研究決定,成立渭南縣人民政府,與縣委合署辦公。

是年5月3日,渭北第二次解放,相繼建立各區、鄉政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1年,孝義人、留美學者、中國礦業工程學專家嚴莊病故,終年75歲。

1968年,陌張人、抗日名將張恆英"文革"含冤而死,終年62歲,1983年渭南縣委為其平反。 1969年,交斜人、名醫郭咸益病故,卒年64歲。

1970年1月,官道人、著名民主人士武緯去世,終年61歲。

1976年,龍背人、農業專家雷清榮病故,終年55歲。

1980年,藺店人、著名秦腔編劇姜炳泰去世,終年67歲。

1983年,交斜人、皮影編劇謝德龍病故,終年83歲。

1985年,官底鄉竹李村人、陝西著名教育家李瘦枝逝世,終年92歲。

1987年6月,新編《渭南縣誌》出版。

1989年春,信義鄉上太莊發現《重修紫蘭寺告竣碑》。此碑今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1987~1990年,下邽鎮西關人、民革中央主席屈武,為家鄉題字有:自居易紀念館、渭南市青少年宮、渭南市下邽鎮初級中學、漫話渭南、渭南市渭北飲水改造工程、渭南啤酒廠、天外樓飯店等。

1992年6月13日,屈武逝世於北京,享年94歲。

2001年10月,"張興斌書法藝術館"在下邽鎮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