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T01f5678c02e39dc851.webp.jpg

上海火車站

位於上海市靜安區秣陵路303號。始建於(1908年),1909年建成。[1]

1987年,由原(上海東站)改建而成。隸屬上海鐵路局管轄,現為(特等站)。毗鄰:<上海長途客運總站,與上海虹橋站、上海南站>並稱為上海鐵路三大交通樞紐。

上海是中國鐵路的其中一個重要樞紐,上海站在京滬線上距離北京站1463公里、距離南京西站309公里。上海站在滬杭線上距離杭州站201公里,距離上海北站2公里,距離薀藻浜站16公里。上海站為盡頭站,其接發的列車均為始發和終到的列車。

2008年12月21日起,上海站開行至北京的高鐵動臥和到香港九龍站的直達特快列車。既要運營普通列車,還負責收發部分高鐵,人流壓力非常突出。[2]

基本信息

上海站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多站同名」的情況。即位於上海的多條鐵路上曾擁有名為上海站的火車站,最終隨着鐵路的發展,僅原滬寧鐵路上的上海站更名<上海北站、上海總站>,再度更名上海站並傳承至今。而其他同名的上海站,則已變更為(其他站名),如:<上海南站>等。

外文名稱—Shanghai Railway Station.

車站等級—特等站.

隸屬鐵路局: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

通過鐵路: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高鐵.

車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

車站貨運—專用線、鐵道整車貨物及整車貨物.

車站代碼:<30671>.

電報碼:<SHH>

拼音碼—SHA.

始建時間

1908年(清光緒34年)

1896年,時任兩江總督署理南洋大臣張之洞奏請修建經吳淞至江寧府(今南京)的鐵路線。先期修建淞滬鐵路,於1897年動工,次年完成。

1905年,滬寧鐵路開始動工興建。

1906年,上海至無錫段竣工試運行,次年無錫至常州段完成.

1908年,滬寧鐵路全線通車。這一時期,滬寧鐵路上海車站設置於恆豐路附近,即今上海站址。由於該站為滬寧鐵路全線最東站,故而名為東站。但東站此時距離租界核心地區仍相對較遠,適逢淞滬鐵路與滬寧鐵路並軌,遂決意向東延伸,最終確定在毗鄰公共租界北區的寶山路天目路附近興建新的站房,即滬寧鐵路上海站,因位於上海市區北側,故又稱為上海北站。

1913年,宋教仁預備由此乘車北上組建國會,但最後遭到刺殺,最終在滬寧鐵路醫院逝世。

1909年,滬寧線總管理處填沒該處蘆葦盪後建成高四層的西式洋房。站房設計採用英籍工程師西排立的設計圖紙,造價總計329,440元銀元。大樓一層外牆採用花崗岩修建,二層起及以上採用大理石廊柱與拱形門窗的式樣,內設房間76間。另外在大樓底層另建6間大型平房,與底層相連,構成候車區域和郵政、售票的服務性區域。大樓二層及以上則作為滬寧線總管理處的辦公用房。

車站規模

<13站台14股道>.

北站時期

由於滬寧線與滬杭甬鐵路分別建成,並各屬不同的公司管理,而其車站也位於上海市區的南北兩側,因此對於旅客的換乘和貨物運輸十分不利。因此,自1911年起,兩個鐵路局便開始籌劃並軌方案。1915年3月動土施工,1916年12月正式通車。此後滬寧鐵路上海站也開始增開南向火車。滬寧鐵路上海站成為兩路總站,並正式更名上海北站。而滬杭鐵路上海站則更名為上海南站。

[戰時被炸毀的上海北站]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因上海北站位於租界以外,並臨近閘北戰場,因此遭到破壞,四層樓房毀於戰火。1933年5月起,上海北站進行修復,對於底層得到恢復,二層中間部分也得到重建,同時興建左右候車室、行李房等設施。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上海北站再度淪為戰區並遭到日軍戰機轟炸。8月28日14時,日軍出動多架次戰機,對上海南站實施轟炸,樓房及附屬設施完全被毀,同時炸死炸傷旅客數百人,南站鐵路運輸完全中斷。11月12日,隨着上海除租界外全境淪陷,日軍開始拆除上海南站及其附近長約1.5公里鐵路。同時修復上海北站,並更名為"上海驛",從此上海所有旅客運輸全部歸於上海北站。

[1909年落成的上海北站]

1945年,京滬區鐵路管理局接管上海北站,並於次年開始進行車站的修復和擴建。經此次修復,站內站台延長至360米,拓寬站台達2787平方米,興建兩座候車室。1947年4月,上海北站升格為上海站。

[1950年3月],上海鐵路局恢復上海北站名稱。同年8月1日,經由鐵道部批准,上海北站更名為上海站,並核定為特等車站。1960年,上海鐵路地區樞紐方案開始實行,上海站的貨運移至東站,成為專營的客運車站。1961年,原貨運倉庫進行改造,建成1041平方米的候車室和行李倉庫。同時延長貨運站台,改建成旅客月台,並將貨物線改建成客車到發線,形成南北兩區,共計11股旅客到發線,候車室達3985平方米,車站到發29對。至1987年,新客站啟用前,年運送旅客3900多萬人次。

北站時期

由於滬寧線與滬杭甬鐵路分別建成,並各屬不同的公司管理,而其車站也位於上海市區的南北兩側,因此對於旅客的換乘和貨物運輸十分不利。因此,自1911年起,兩個鐵路局便開始籌劃並軌方案。1915年3月動土施工,1916年12月正式通車。此後滬寧鐵路上海站也開始增開南向火車。滬寧鐵路上海站成為兩路總站,並正式更名上海北站。而滬杭鐵路上海站則更名為上海南站。

戰時

上海站雖數經改建、擴建,終因受地理環境限制,站場和設備無法得到很大改善,難以應付快速增長的客流。因此1981年3月,鐵道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交籌建新站的報告,提出在上海東站的原址的基礎上,建設一座2萬平方米的主樓、3.7萬平方米的廣場,日到發能力達72次的新上海站。根據這一方案,新建成的上海站,將配有7座站台(1個側式站台和6個島式站台,共13站台面),14股道,(到發線13條,機走線1條),同時具有商業、市政等多配套的綜合車站。同年6月19日,國務院批覆該計劃,同意新站址和建設規模,並且其主要建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

1983年9月8日,上海市府、鐵道部因方案產生變化因此向國家計委提交了名為《關於重新報送上海鐵路新客站設計任務書的報告》的新方案,相對原計劃,新計劃有了新的修改和擴充。主要方面有:上海站站廳的容納人數擴大到1萬人,站廳面積擴建到3.3萬平方米;疏通上海站周邊道路,建造大統路非機動車立交,建造恆豐北路立交橋;明確自批准後6個月內動工,1987年前完成一期工程,1988年前完成二期工程;確定工程總投資為26,736萬元人民幣。

1984年4月11日,國家計委署名的《關於重新審批上海鐵路新客站設計任務書和初步設計的復函》。1984年9月20日,新客站工程開工。

二造

T01aafa6be0761454a8.webp.jpg

(1981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獲國務院的批文後,即成立上海鐵路新客站工程指揮部。

1983年10月,市政府調整指揮部成員,由上海鐵路局、閘北區人民政府和建工局總計4人擔任指揮部的指揮和副指揮,並常駐工地。

1984年9月,上海市府確定工程指揮部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全面負責車站施工。

1986年,上海市府成立上海鐵路新客站工程領導小組,由時任市長的[江澤民]擔任組長,至新客站建成領導小組多次召集會議並進入工地監督工程進展。而為工程施工的前期動遷工作也在1984年5月展開,這次動遷採取原拆原還的辦法,先將工程施工區域內的民戶和單位共7600多戶遷往他處。工程將會配套興建提供拆遷居民回遷的公寓住房。

1986年6月,動遷工作基本完成。

在不影響上海站日常運營的情況下,1982年4月1日,上海東站停止辦理貨運業務,但其他例如列車通過、車底存放、調車、單機通過等業務仍照常辦理。1984年9月29日,工程打樁正式開工。至1986年4月24日,工程完成第一階段施工,主要為南半區的施工。通過這19個月的興建,新客站的南部的大廳和高架站房的土建基本完成。進出上海站的列車改由南半區的高架候車廳下通過,為北區施工提供空間。1986年4月25日至1987年6月25日,工程進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開始北半區的工程,包括拆除原東站列車線及附屬設施,同時興建北半區的停車線和機走線,並完成北半區的站廳和高架候車廳。1987年6月26日開始,工程進入最後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目的是完成南北候車室的合龍並進入內部裝修的階段。

上海站站台

而外圍的配套設施方面,第二階段工程結束的那天,大統路立交建成通車。1986年10月1日,恆豐路立交也宣告竣工。此外,新客站南北廣場、通道、站內基礎設施的安裝調試都在1987年聖誕節前完工。1987年10月,新客站站內裝修提前完成。恆豐路、天目西路的拓寬、恆豐路橋改建以及軌道交通一號線的預留站台和折返線、郵電大樓均在同一時期完工使用。1987年12月27日,新客站第三階段工程完工。至此工程共耗資4.05億元人民幣。

啟用

1987年12月27日晚,位於寶山路的上海站開出最後一班列車後關閉,次日,上海站新站房啟用,完成車站功能交接。隨後,老北站改建成為上海鐵路客車技術整備站,主要用作客車整備。為區別以前的老火車站,新建的上海站一般被稱為"新客站"。2010年,為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召開,上海站進行大規模整修翻新,建成無廊柱雨棚,並對北廣場進行大規模改造施工。時至今日,上海站仍然是上海市鐵路客運的主要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並有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3號線和4號線交匯於此。

上海站不僅是上海的第二大火車站,也是上海軌道交通的站名。上海市民通常稱之為"新客站",以區別老的上海火車站(即老北站),上海站目前承擔滬寧城際高鐵列車和發往長江以北各地的普速列車的接發,日接發的列車數量僅次於上海虹橋站,居上海市第二,客流量也排在全國前列。

上海站共擁有8個普通候車大廳,1個軟席候車大廳,同時有專門開往香港九龍的出入境通道和邊防檢查和海關。上海火車站售票大廳共有80多個窗口,其中有20個位於黃浦區北京東路聯合售票大廳。

上海站有南北兩個廣場,南廣場東南出口有一條通道直通軌道交通1、3和4號線,旅客下火車後可直接通過此通道同時完成火車出站檢票和軌道交通進站。

目錄

新客站時期

籌建:

<上海站>雖數經改建、擴建,終因受地理環境限制,站場和設備無法得到很大改善,難以應付快速增長的客流。因此1981年3月,鐵道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交籌建新站的報告,提出在上海東站的原址的基礎上,建設一座2萬平方米的主樓、3.7萬平方米的廣場,日到發能力達72次的新上海站。根據這一方案,新建成的上海站,將配有7座站台(1個側式站台和6個島式站台,共13站台面),14股道,(到發線13條,機走線1條),同時具有商業、市政等多配套的綜合車站。同年6月19日,國務院批覆該計劃,同意新站址和建設規模,並且其主要建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

(1983年9月8日),上海市府、鐵道部因方案產生變化因此向國家計委提交了名為《關於重新報送上海鐵路新客站設計任務書的報告》的新方案,相對原計劃,新計劃有了新的修改和擴充。主要方面有:上海站站廳的容納人數擴大到1萬人,站廳面積擴建到3.3萬平方米;疏通上海站周邊道路,建造大統路非機動車立交,建造恆豐北路立交橋;明確自批准後6個月內動工,1987年前完成一期工程,1988年前完成二期工程;確定工程總投資為26,736萬元人民幣。

1984年4月11日,國家計委署名的《關於重新審批上海鐵路新客站設計任務書和初步設計的復函》。1984年9月20日,新客站工程開工。

建造

1981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獲國務院的批文後,即成立(上海鐵路新客站工程指揮部)。1983年10月,市政府調整指揮部成員,由上海鐵路局、閘北區人民政府和建工局總計4人擔任指揮部的指揮和副指揮,並常駐工地。1984年9月,上海市府確定工程指揮部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全面負責車站施工。

1986年,上海市府成立上海鐵路新客站工程領導小組,由時任市長的<江澤民>擔任組長,至新客站建成領導小組多次召集會議並進入工地監督工程進展。而為工程施工的前期動遷工作也在1984年5月展開,這次動遷採取原拆原還的辦法,先將工程施工區域內的民戶和單位共<7600多戶>遷往他處。工程將會配套興建提供拆遷居民回遷的公寓住房。至<1986年6月>,動遷工作基本完成。

在不影響上海站日常運營的情況下,1982年4月1日,<上海東站>停止辦理貨運業務,但其他例如列車通過、車底存放、調車、單機通過等業務仍照常辦理。1984年9月29日,工程打樁正式開工。至1986年4月24日,工程完成第一階段施工,主要為南半區的施工。通過這19個月的興建,新客站的南部的大廳和高架站房的土建基本完成。進出上海站的列車改由南半區的高架候車廳下通過,為北區施工提供空間。1986年4月25日至1987年6月25日,工程進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開始北半區的工程,包括拆除原東站列車線及附屬設施,同時興建北半區的停車線和機走線,並完成北半區的站廳和高架候車廳。1987年6月26日開始,工程進入最後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目的是完成南北候車室的合龍並進入內部裝修的階段。 <南廣場>— 上海站南廣場集合了公交、出租、軌交為主的公共交通。上海站進站口正前方地下為出租車停靠站。停靠站分為兩個部分,以適應自長安路、秣陵路和梅園路兩個方向駛入和駛出的出租車輛。乘客可以從上海站進站口正前方的入口乘坐自動扶梯進入停靠站點。

1995年,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建成通車,上海站成為一號線起訖點站。儘管之後一號線延伸至共富新村站,但上海站因為巨大客流,仍舊承擔了大部分列車的起點運輸,並且憑藉上海公共交通卡可以30分鐘內換乘北廣場的三、四號線。此外,上海站南廣場上也是一些公交線路的起訖點站。此外,在南廣場外側的天目西路和大統路附近,設有以上海火車站命名的公交站點,成為途徑公交的上下客車站。


北廣場

上海站北廣場自建成以後,也是長途客運、出租、軌交、公交等交通換乘地點。2000年12月,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開通,其中途徑上海站,並設有上海火車站站的上下客站。其主要進出口設在北廣場,並通過地下過道與南廣場相連。2005年12月,四號線運營後,與三號線共線運營,其中包括上海火車站站。2005年11月,位於上海站西北側的上海長途客運總站投入運營。北廣場成為客運和列車的主要換乘場所。2009年起,為適應上海世界博覽會召開而導致鐵路運輸的客流激增,北廣場開始進行大規模改造。2010年5月29日,北廣場交通樞紐建成啟用。 上海站北廣場

車站軼事

1、<紅帽子搬運隊>

1932年出現"紅帽子」搬運隊,搬運工頭戴紅帽子,帽沿上有一塊銅牌,上面刻有"XX站行李搬運夫」字樣。當時上海站的"紅帽子」成員大都為站內職工,利用班前或班後業餘時間為旅客搬運行李物件,收取旅客酬勞。凡100號以內者是本站職工,100號以外的為非本站職工。解放後,上海北站成立搬運工整頓委員會,對"紅帽子」搬運隊伍進行整頓,將原發出的紅帽子全部收回,另行編號,集中管理。1950年2月,根據鐵道部指示,規定"紅帽子」只能在車站的月台上接運,不能進入車廂內。1951年3月,中止了"紅帽子」搬運業務。[3]

上海新客站啟用後,廣大旅客要求車站開辦"紅帽子"服務的呼聲更高,從1988年12月1日起,正式恢復"紅帽子」搬運隊。

2、火車上的售貨車

1951年9月起,路局將旅客食堂、站台售貨和商店(自辦的)等移交車站,並設立"旅行服務室」。1959年---1961年糧食供應緊張,食品供應數量大為減少,採取限量購買,直至1964年後方使站台供應基本恢復正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站內售貨呈現供不應求狀態。在較長一段時間裡,站台售貨因受計劃供應的限制,供應的品種及數量,只能保持限量。1979年7月在軟席候車大廳增設小賣部,出售糖果、飲料、名勝古蹟畫冊及手工藝品等。1984年上海站成立旅行服務公司,在車站候車室設售貨亭,站台有售貨車。

3、不夜城

本來"不夜城」是對上海這個有繁華夜景都市的美稱,不過自從上海站誕生後,上海站帶動了周圍的商機,"不夜城"成為上海站的專有名詞。[4]

北站有着旅客"買、帶、捎」、市民"小、便、活、吃、住、玩」為主的商業、服務業傳統。建站不久,寶山路逐步成為上海華界商業中心之一,與南市西門商市相齊名。"一二八」、"八一三"日軍入侵上海之時,北站及周邊地區兩次被炸,市景衰落。抗日戰爭勝利後,北站地區商業稍有恢復。解放後,商業發展迅速,當時,閘北區內最大餐館、食品店、百貨店、服裝店、果品店、綢布店,理髮店、照相館、中西藥店幾乎都集中在北站地區。1985年,北站地區有商業行業34個,網點104家,時為上海商業"四街一場」之一。

4、宋教仁北站遇刺案

1913年3月20日晚10點45分,<奉袁世凱電召北上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檢票口突遭槍擊,22日凌晨不治身亡>。接下來案件的破獲,竟出乎意料地順利。待真相大白於天下,幕後黑手竟然是袁世凱身邊的親信。宋教仁遇刺後自知不久於人世,還授意黃興擬了一份電文上書袁世凱作最後諍諫,一直到死,他都沒有懷疑過袁世凱。(宋教仁遇刺)[5]

5、藝術作品

上海站作為上海的鐵路樞紐門戶之一,經常出現於各種與上海有關的各類藝術作品中。茅盾的作品《子夜》和王安憶的作品《本次列車終點站》等都有對於上海站的描寫。 除此之外,電視劇《孽債》和《老房有喜》等影視作品曾在上海站取景。[6]

服務設施

1、<5499青年服務台>

"5499青年服務台」是結合上海南站服務設施的新特點,以服務旅客為宗旨而創立的服務品牌。"5.4」是中國青年的代稱,它涵蓋了青春、活力和朝氣,預示着上海南站這座"年輕」的現代化車站像青年人一般充滿希望,擁有光明的未來;"九九」一方面表示"青年服務台」位於高度為9.9米的環形平台上,"9"又是數字中的最高級數,蘊涵着上海南站客運服務工作追求同行業最高標準,爭創一流的決心和理念。同時,以"九九"為諧音,表示服務旅客是"長久」之事。"5499青年服務台」設置了旅客諮詢、投訴受理、預約服務、重點旅客服務等項目,並同售票處的"特需服務專窗」實行聯動,為<老、弱、病、殘、孕>及有特殊需要的旅客提供重點服務。

其服務內容有:為旅客提供觀光、就醫、購票、託運、交通換乘指南;與上海鐵路局管內的站、車"服務品牌」銜接,為過往的重點旅客提供叫車、接送、購藥等聯程預約服務;向旅客提供列車到發時刻、候車區域、乘車站台、列車晚點等信息;為有特殊需要的旅客提供寄信、發傳真、廣播找人、針線包、非處方小藥品、簡易修理工具、輪椅車、拐杖、信紙、信封、郵票等便利。<熱情接待旅客投訴,耐心解答旅客諮詢>。

2、程薇服務台:

1、幫助單獨旅行的80歲以上老人(出示相關證件)、孕婦、懷抱嬰兒、下肢殘疾的旅客購票。

2、代為重點旅客訂票、送票。

3、首訴首問首幫責任制。

4、護送購買當天車票的盲人旅客到指定候車室。

5、提供市內售票處及代售點地址、公交線路。

6、遭遇突發性災害造成列車停運,為重點旅客聯繫購買飛機票、汽車票。

7、代為旅客查詢當次列車候車地點。

8、代售最新時刻表,定期發放最新的宣傳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