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火车站
上海火车站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秣陵路303号。始建于(1908年),1909年建成。[1]
1987年,由原(上海东站)改建而成。隶属上海铁路局管辖,现为(特等站)。毗邻:<上海长途客运总站,与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并称为上海铁路三大交通枢纽。
上海是中国铁路的其中一个重要枢纽,上海站在京沪线上距离北京站1463公里、距离南京西站309公里。上海站在沪杭线上距离杭州站201公里,距离上海北站2公里,距离蕰藻浜站16公里。上海站为尽头站,其接发的列车均为始发和终到的列车。
2008年12月21日起,上海站开行至北京的高铁动卧和到香港九龙站的直达特快列车。既要运营普通列车,还负责收发部分高铁,人流压力非常突出。[2]
基本信息
上海站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站同名”的情况。即位于上海的多条铁路上曾拥有名为上海站的火车站,最终随着铁路的发展,仅原沪宁铁路上的上海站更名<上海北站、上海总站>,再度更名上海站并传承至今。而其他同名的上海站,则已变更为(其他站名),如:<上海南站>等。
外文名称—Shanghai Railway Station.
车站等级—特等站.
隶属铁路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通过铁路:京沪铁路,沪宁城际高铁.
车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
车站货运—专用线、铁道整车货物及整车货物.
车站代码:<30671>.
电报码:<SHH>
拼音码—SHA.
始建时间
1908年(清光绪34年)
1896年,时任两江总督署理南洋大臣张之洞奏请修建经吴淞至江宁府(今南京)的铁路线。先期修建淞沪铁路,于1897年动工,次年完成。
1905年,沪宁铁路开始动工兴建。
1906年,上海至无锡段竣工试运行,次年无锡至常州段完成.
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通车。这一时期,沪宁铁路上海车站设置于恒丰路附近,即今上海站址。由于该站为沪宁铁路全线最东站,故而名为东站。但东站此时距离租界核心地区仍相对较远,适逢淞沪铁路与沪宁铁路并轨,遂决意向东延伸,最终确定在毗邻公共租界北区的宝山路天目路附近兴建新的站房,即沪宁铁路上海站,因位于上海市区北侧,故又称为上海北站。
1913年,宋教仁预备由此乘车北上组建国会,但最后遭到刺杀,最终在沪宁铁路医院逝世。
1909年,沪宁线总管理处填没该处芦苇荡后建成高四层的西式洋房。站房设计采用英籍工程师西排立的设计图纸,造价总计329,440元银元。大楼一层外墙采用花岗岩修建,二层起及以上采用大理石廊柱与拱形门窗的式样,内设房间76间。另外在大楼底层另建6间大型平房,与底层相连,构成候车区域和邮政、售票的服务性区域。大楼二层及以上则作为沪宁线总管理处的办公用房。
车站规模
<13站台14股道>.
北站时期
由于沪宁线与沪杭甬铁路分别建成,并各属不同的公司管理,而其车站也位于上海市区的南北两侧,因此对于旅客的换乘和货物运输十分不利。因此,自1911年起,两个铁路局便开始筹划并轨方案。1915年3月动土施工,1916年12月正式通车。此后沪宁铁路上海站也开始增开南向火车。沪宁铁路上海站成为两路总站,并正式更名上海北站。而沪杭铁路上海站则更名为上海南站。
[战时被炸毁的上海北站]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因上海北站位于租界以外,并临近闸北战场,因此遭到破坏,四层楼房毁于战火。1933年5月起,上海北站进行修复,对于底层得到恢复,二层中间部分也得到重建,同时兴建左右候车室、行李房等设施。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北站再度沦为战区并遭到日军战机轰炸。8月28日14时,日军出动多架次战机,对上海南站实施轰炸,楼房及附属设施完全被毁,同时炸死炸伤旅客数百人,南站铁路运输完全中断。11月12日,随着上海除租界外全境沦陷,日军开始拆除上海南站及其附近长约1.5公里铁路。同时修复上海北站,并更名为"上海驿",从此上海所有旅客运输全部归于上海北站。
[1909年落成的上海北站]
1945年,京沪区铁路管理局接管上海北站,并于次年开始进行车站的修复和扩建。经此次修复,站内站台延长至360米,拓宽站台达2787平方米,兴建两座候车室。1947年4月,上海北站升格为上海站。
[1950年3月],上海铁路局恢复上海北站名称。同年8月1日,经由铁道部批准,上海北站更名为上海站,并核定为特等车站。1960年,上海铁路地区枢纽方案开始实行,上海站的货运移至东站,成为专营的客运车站。1961年,原货运仓库进行改造,建成1041平方米的候车室和行李仓库。同时延长货运站台,改建成旅客月台,并将货物线改建成客车到发线,形成南北两区,共计11股旅客到发线,候车室达3985平方米,车站到发29对。至1987年,新客站启用前,年运送旅客3900多万人次。
北站时期
由于沪宁线与沪杭甬铁路分别建成,并各属不同的公司管理,而其车站也位于上海市区的南北两侧,因此对于旅客的换乘和货物运输十分不利。因此,自1911年起,两个铁路局便开始筹划并轨方案。1915年3月动土施工,1916年12月正式通车。此后沪宁铁路上海站也开始增开南向火车。沪宁铁路上海站成为两路总站,并正式更名上海北站。而沪杭铁路上海站则更名为上海南站。
战时
上海站虽数经改建、扩建,终因受地理环境限制,站场和设备无法得到很大改善,难以应付快速增长的客流。因此1981年3月,铁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交筹建新站的报告,提出在上海东站的原址的基础上,建设一座2万平方米的主楼、3.7万平方米的广场,日到发能力达72次的新上海站。根据这一方案,新建成的上海站,将配有7座站台(1个侧式站台和6个岛式站台,共13站台面),14股道,(到发线13条,机走线1条),同时具有商业、市政等多配套的综合车站。同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复该计划,同意新站址和建设规模,并且其主要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1983年9月8日,上海市府、铁道部因方案产生变化因此向国家计委提交了名为《关于重新报送上海铁路新客站设计任务书的报告》的新方案,相对原计划,新计划有了新的修改和扩充。主要方面有:上海站站厅的容纳人数扩大到1万人,站厅面积扩建到3.3万平方米;疏通上海站周边道路,建造大统路非机动车立交,建造恒丰北路立交桥;明确自批准后6个月内动工,1987年前完成一期工程,1988年前完成二期工程;确定工程总投资为26,736万元人民币。
1984年4月11日,国家计委署名的《关于重新审批上海铁路新客站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复函》。1984年9月20日,新客站工程开工。
二造
(1981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获国务院的批文后,即成立上海铁路新客站工程指挥部。
1983年10月,市政府调整指挥部成员,由上海铁路局、闸北区人民政府和建工局总计4人担任指挥部的指挥和副指挥,并常驻工地。
1984年9月,上海市府确定工程指挥部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全面负责车站施工。
1986年,上海市府成立上海铁路新客站工程领导小组,由时任市长的[江泽民]担任组长,至新客站建成领导小组多次召集会议并进入工地监督工程进展。而为工程施工的前期动迁工作也在1984年5月展开,这次动迁采取原拆原还的办法,先将工程施工区域内的民户和单位共7600多户迁往他处。工程将会配套兴建提供拆迁居民回迁的公寓住房。
1986年6月,动迁工作基本完成。
在不影响上海站日常运营的情况下,1982年4月1日,上海东站停止办理货运业务,但其他例如列车通过、车底存放、调车、单机通过等业务仍照常办理。1984年9月29日,工程打桩正式开工。至1986年4月24日,工程完成第一阶段施工,主要为南半区的施工。通过这19个月的兴建,新客站的南部的大厅和高架站房的土建基本完成。进出上海站的列车改由南半区的高架候车厅下通过,为北区施工提供空间。1986年4月25日至1987年6月25日,工程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始北半区的工程,包括拆除原东站列车线及附属设施,同时兴建北半区的停车线和机走线,并完成北半区的站厅和高架候车厅。1987年6月26日开始,工程进入最后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目的是完成南北候车室的合龙并进入内部装修的阶段。
上海站站台
而外围的配套设施方面,第二阶段工程结束的那天,大统路立交建成通车。1986年10月1日,恒丰路立交也宣告竣工。此外,新客站南北广场、通道、站内基础设施的安装调试都在1987年圣诞节前完工。1987年10月,新客站站内装修提前完成。恒丰路、天目西路的拓宽、恒丰路桥改建以及轨道交通一号线的预留站台和折返线、邮电大楼均在同一时期完工使用。1987年12月27日,新客站第三阶段工程完工。至此工程共耗资4.05亿元人民币。
启用
1987年12月27日晚,位于宝山路的上海站开出最后一班列车后关闭,次日,上海站新站房启用,完成车站功能交接。随后,老北站改建成为上海铁路客车技术整备站,主要用作客车整备。为区别以前的老火车站,新建的上海站一般被称为"新客站"。2010年,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上海站进行大规模整修翻新,建成无廊柱雨棚,并对北广场进行大规模改造施工。时至今日,上海站仍然是上海市铁路客运的主要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并有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和4号线交汇于此。
上海站不仅是上海的第二大火车站,也是上海轨道交通的站名。上海市民通常称之为"新客站",以区别老的上海火车站(即老北站),上海站目前承担沪宁城际高铁列车和发往长江以北各地的普速列车的接发,日接发的列车数量仅次于上海虹桥站,居上海市第二,客流量也排在全国前列。
上海站共拥有8个普通候车大厅,1个软席候车大厅,同时有专门开往香港九龙的出入境通道和边防检查和海关。上海火车站售票大厅共有80多个窗口,其中有20个位于黄浦区北京东路联合售票大厅。
上海站有南北两个广场,南广场东南出口有一条通道直通轨道交通1、3和4号线,旅客下火车后可直接通过此通道同时完成火车出站检票和轨道交通进站。
目录
新客站时期
筹建:
<上海站>虽数经改建、扩建,终因受地理环境限制,站场和设备无法得到很大改善,难以应付快速增长的客流。因此1981年3月,铁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交筹建新站的报告,提出在上海东站的原址的基础上,建设一座2万平方米的主楼、3.7万平方米的广场,日到发能力达72次的新上海站。根据这一方案,新建成的上海站,将配有7座站台(1个侧式站台和6个岛式站台,共13站台面),14股道,(到发线13条,机走线1条),同时具有商业、市政等多配套的综合车站。同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复该计划,同意新站址和建设规模,并且其主要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1983年9月8日),上海市府、铁道部因方案产生变化因此向国家计委提交了名为《关于重新报送上海铁路新客站设计任务书的报告》的新方案,相对原计划,新计划有了新的修改和扩充。主要方面有:上海站站厅的容纳人数扩大到1万人,站厅面积扩建到3.3万平方米;疏通上海站周边道路,建造大统路非机动车立交,建造恒丰北路立交桥;明确自批准后6个月内动工,1987年前完成一期工程,1988年前完成二期工程;确定工程总投资为26,736万元人民币。
1984年4月11日,国家计委署名的《关于重新审批上海铁路新客站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复函》。1984年9月20日,新客站工程开工。
建造
1981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获国务院的批文后,即成立(上海铁路新客站工程指挥部)。1983年10月,市政府调整指挥部成员,由上海铁路局、闸北区人民政府和建工局总计4人担任指挥部的指挥和副指挥,并常驻工地。1984年9月,上海市府确定工程指挥部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全面负责车站施工。
1986年,上海市府成立上海铁路新客站工程领导小组,由时任市长的<江泽民>担任组长,至新客站建成领导小组多次召集会议并进入工地监督工程进展。而为工程施工的前期动迁工作也在1984年5月展开,这次动迁采取原拆原还的办法,先将工程施工区域内的民户和单位共<7600多户>迁往他处。工程将会配套兴建提供拆迁居民回迁的公寓住房。至<1986年6月>,动迁工作基本完成。
在不影响上海站日常运营的情况下,1982年4月1日,<上海东站>停止办理货运业务,但其他例如列车通过、车底存放、调车、单机通过等业务仍照常办理。1984年9月29日,工程打桩正式开工。至1986年4月24日,工程完成第一阶段施工,主要为南半区的施工。通过这19个月的兴建,新客站的南部的大厅和高架站房的土建基本完成。进出上海站的列车改由南半区的高架候车厅下通过,为北区施工提供空间。1986年4月25日至1987年6月25日,工程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始北半区的工程,包括拆除原东站列车线及附属设施,同时兴建北半区的停车线和机走线,并完成北半区的站厅和高架候车厅。1987年6月26日开始,工程进入最后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目的是完成南北候车室的合龙并进入内部装修的阶段。 <南广场>— 上海站南广场集合了公交、出租、轨交为主的公共交通。上海站进站口正前方地下为出租车停靠站。停靠站分为两个部分,以适应自长安路、秣陵路和梅园路两个方向驶入和驶出的出租车辆。乘客可以从上海站进站口正前方的入口乘坐自动扶梯进入停靠站点。
1995年,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通车,上海站成为一号线起讫点站。尽管之后一号线延伸至共富新村站,但上海站因为巨大客流,仍旧承担了大部分列车的起点运输,并且凭借上海公共交通卡可以30分钟内换乘北广场的三、四号线。此外,上海站南广场上也是一些公交线路的起讫点站。此外,在南广场外侧的天目西路和大统路附近,设有以上海火车站命名的公交站点,成为途径公交的上下客车站。
北广场
上海站北广场自建成以后,也是长途客运、出租、轨交、公交等交通换乘地点。2000年12月,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开通,其中途径上海站,并设有上海火车站站的上下客站。其主要进出口设在北广场,并通过地下过道与南广场相连。2005年12月,四号线运营后,与三号线共线运营,其中包括上海火车站站。2005年11月,位于上海站西北侧的上海长途客运总站投入运营。北广场成为客运和列车的主要换乘场所。2009年起,为适应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而导致铁路运输的客流激增,北广场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造。2010年5月29日,北广场交通枢纽建成启用。 上海站北广场
车站轶事
1、<红帽子搬运队>
1932年出现"红帽子”搬运队,搬运工头戴红帽子,帽沿上有一块铜牌,上面刻有"XX站行李搬运夫”字样。当时上海站的"红帽子”成员大都为站内职工,利用班前或班后业余时间为旅客搬运行李物件,收取旅客酬劳。凡100号以内者是本站职工,100号以外的为非本站职工。解放后,上海北站成立搬运工整顿委员会,对"红帽子”搬运队伍进行整顿,将原发出的红帽子全部收回,另行编号,集中管理。1950年2月,根据铁道部指示,规定"红帽子”只能在车站的月台上接运,不能进入车厢内。1951年3月,中止了"红帽子”搬运业务。[3]
上海新客站启用后,广大旅客要求车站开办"红帽子"服务的呼声更高,从1988年12月1日起,正式恢复"红帽子”搬运队。
2、火车上的售货车
1951年9月起,路局将旅客食堂、站台售货和商店(自办的)等移交车站,并设立"旅行服务室”。1959年---1961年粮食供应紧张,食品供应数量大为减少,采取限量购买,直至1964年后方使站台供应基本恢复正常。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站内售货呈现供不应求状态。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站台售货因受计划供应的限制,供应的品种及数量,只能保持限量。1979年7月在软席候车大厅增设小卖部,出售糖果、饮料、名胜古迹画册及手工艺品等。1984年上海站成立旅行服务公司,在车站候车室设售货亭,站台有售货车。
3、不夜城
本来"不夜城”是对上海这个有繁华夜景都市的美称,不过自从上海站诞生后,上海站带动了周围的商机,"不夜城"成为上海站的专有名词。[4]
北站有着旅客"买、带、捎”、市民"小、便、活、吃、住、玩”为主的商业、服务业传统。建站不久,宝山路逐步成为上海华界商业中心之一,与南市西门商市相齐名。"一二八”、"八一三"日军入侵上海之时,北站及周边地区两次被炸,市景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北站地区商业稍有恢复。解放后,商业发展迅速,当时,闸北区内最大餐馆、食品店、百货店、服装店、果品店、绸布店,理发店、照相馆、中西药店几乎都集中在北站地区。1985年,北站地区有商业行业34个,网点104家,时为上海商业"四街一场”之一。
4、宋教仁北站遇刺案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奉袁世凯电召北上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遭枪击,22日凌晨不治身亡>。接下来案件的破获,竟出乎意料地顺利。待真相大白于天下,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身边的亲信。宋教仁遇刺后自知不久于人世,还授意黄兴拟了一份电文上书袁世凯作最后诤谏,一直到死,他都没有怀疑过袁世凯。(宋教仁遇刺)[5]
5、艺术作品
上海站作为上海的铁路枢纽门户之一,经常出现于各种与上海有关的各类艺术作品中。茅盾的作品《子夜》和王安忆的作品《本次列车终点站》等都有对于上海站的描写。 除此之外,电视剧《孽债》和《老房有喜》等影视作品曾在上海站取景。[6]
服务设施
1、<5499青年服务台>
"5499青年服务台”是结合上海南站服务设施的新特点,以服务旅客为宗旨而创立的服务品牌。"5.4”是中国青年的代称,它涵盖了青春、活力和朝气,预示着上海南站这座"年轻”的现代化车站像青年人一般充满希望,拥有光明的未来;"九九”一方面表示"青年服务台”位于高度为9.9米的环形平台上,"9"又是数字中的最高级数,蕴涵着上海南站客运服务工作追求同行业最高标准,争创一流的决心和理念。同时,以"九九"为谐音,表示服务旅客是"长久”之事。"5499青年服务台”设置了旅客咨询、投诉受理、预约服务、重点旅客服务等项目,并同售票处的"特需服务专窗”实行联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有特殊需要的旅客提供重点服务。
其服务内容有:为旅客提供观光、就医、购票、托运、交通换乘指南;与上海铁路局管内的站、车"服务品牌”衔接,为过往的重点旅客提供叫车、接送、购药等联程预约服务;向旅客提供列车到发时刻、候车区域、乘车站台、列车晚点等信息;为有特殊需要的旅客提供寄信、发传真、广播找人、针线包、非处方小药品、简易修理工具、轮椅车、拐杖、信纸、信封、邮票等便利。<热情接待旅客投诉,耐心解答旅客咨询>。
2、程薇服务台:
1、帮助单独旅行的80岁以上老人(出示相关证件)、孕妇、怀抱婴儿、下肢残疾的旅客购票。
2、代为重点旅客订票、送票。
3、首诉首问首帮责任制。
4、护送购买当天车票的盲人旅客到指定候车室。
5、提供市内售票处及代售点地址、公交线路。
6、遭遇突发性灾害造成列车停运,为重点旅客联系购买飞机票、汽车票。
7、代为旅客查询当次列车候车地点。
8、代售最新时刻表,定期发放最新的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