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越窯青瓷遺址
上林湖越窯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慈谿市鳴鶴鎮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帶 ,為東漢至宋(1世紀—12世紀)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點之一,朝廷先後在此設立貢窯和置官監窯,大量燒制秘色瓷 。
目錄
簡介
上林湖越窯遺址的唐代地層,出土的產品質量較高,少數盞、盤類器物內腹,都刻有四葉對稱的荷葉紋;而五代地層,少量器物胎釉質量極佳,胎質極細膩,釉色天青,釉面瑩潤,屬於秘色瓷類型 。林湖越窯遺址的發掘為越窯青瓷唐宋時的分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揭示了唐宋時期越窯的窯場布局、製作工藝流程以及窯業生產與管理等重要信息,為研究唐宋時期越窯的制瓷工藝、窯場格局提供了大量詳實材料。[1]
歷史沿革
- 東漢(1世紀),上林湖越窯遺址始燒 。
- 魏晉南北朝(2世紀—5世紀),上林湖越窯遺址興起 。
- 唐宋時期(7世紀—12世紀),上林湖越窯遺址達到鼎盛 ,越窯青瓷從上林湖起航,經東橫河入姚江,通過明州港,運送到海外,北達高麗(朝鮮),東至日本,南經廣州,一條路線向東南,通向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諸國;另一條路線向西南,沿海岸至越南達泰國、緬甸,經孟加拉灣,到印度、巴基斯坦,以至直抵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伊朗、埃及等 。
- 唐代晚期(9世紀),上林湖越窯遺址後司岙窯址始燒 。
- 五代期間(10世紀),上林湖越窯遺址向中原王朝進貢的越窯青瓷精品超過14萬件 。
- 五代期間(10世紀),上林湖越窯遺址後司岙窯址停燒 。
- 北宋後期(11世紀),上林湖越窯遺址開始衰落 。
- 南宋初期(12世紀),由於南宋朝廷征燒祭器等,上林湖越窯遺址重現短暫繁榮,但由於南宋朝廷在臨安設立官窯,加之其他因素,林湖越窯遺址最終逐漸停燒 。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考古工作者到上林湖越窯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確認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的中心產地 。
- 1980年,慈谿文物部門組織文物普查小組,對上林湖越窯遺址進行調查,發現東漢三國、南朝至北宋時期(1世紀—12世紀)青瓷窯址97處 。
- 1990年,對上林湖越窯遺址內的低嶺頭窯址進行試掘 。
- 1993年—199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考古工作者對上林湖越窯遺址內的荷花芯窯址進行連續性考古發掘 ,揭露窯爐2條 。
- 1998年—199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考古工作者對上林湖越窯遺址內的古銀淀湖寺龍口窯址進行考古發掘 ,發掘總面積為1045平方米 [7] 。
- 199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考古工作者對上林湖越窯遺址內的白洋湖石馬弄窯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
- 2014年9月—2015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考古工作者對上林湖越窯遺址的窯荷花芯窯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發現了多處制瓷作坊遺蹟,並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唐、五代、北宋時期青瓷標本 。
- 2015年10月—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谿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考古工作者對上林湖越窯遺址後司岙窯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
研究價值
林湖越窯遺址的發掘為越窯青瓷唐宋時的分期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揭露了大量的作坊遺蹟,揭示了唐宋時期(7世紀—12世紀)越窯的窯場布局、製作工藝流程以及窯業生產與管理等重要信息,為研究唐宋時期(7世紀—12世紀)越窯的制瓷工藝、窯場格局提供了大量詳實的野外材料;上林湖越窯遺址寺龍口窯址的考古發掘,對鑑別、研究越窯南宋早期(12世紀)燒造的宮廷用瓷或貢瓷有重要意義,也揭露了完整的南宋時期越窯窯爐,系統地展示了越窯南宋初期(12世紀)的生產面貌,為開展越窯考古的地層編年和考古分期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學術研究價值。
遺址分布
綜述 上林湖越窯遺址分布區以上林湖水庫為中心,有青瓷窯址近120處,分布區域為12.9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木勺灣、黃鱔山、荷花芯、狗頸山、後施岙、吳家溪、黃婆岙等處,東漢、三國時期(1世紀—3世紀)的窯址11處,南朝(5世紀)1處,唐代(7世紀)31處,唐—五代(7世紀—10世紀)11處,唐—北宋(7世紀—12世紀)17處,五代(10世紀)7處,五代—北宋(10世紀—12世紀)27處,北宋(960年—1127年)10處 。
後司岙窯址
後司岙窯址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核心窯址之一,是燒制貢品秘色瓷的地方 ,位於上林湖越窯遺址中部的西岸邊,編號為Y66 ,考古面積1200平方米,有厚5米多的晚唐、五代、北宋時期(9世紀—11世紀)豐富的地層堆積,是個完整的窯場,包括龍窯爐、房址、貯泥池、釉料缸等在內的作坊遺蹟,呈「凹」字型分布,中間是燒瓷的龍窯,左側是碎瓷廢料堆積區,右邊則是當時制瓷上釉的作坊 。
荷花芯窯址
荷花芯窯址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重要窯址之一,依山而建,沿山麓而上,呈不完全規則的長方形,斜坡坡度13度,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 ,由火膛、窯床、窯尾組成,長約41.8米,寬約2米—2.8米不等,上下高差約6.5米,右側有7個缺口,是古代投送柴火的口子。頭部稍低的部分是火膛 。
寺龍口窯址
寺龍口窯址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重要窯址之一,沿岸分布,位於匡堰鎮乾炳村古銀錠湖南側釣杆山西坡,兩側廢品堆積隆起,最厚處達10米以上,面積約2萬平方米 。
歷史文化
秘色瓷
秘色瓷,指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越窯青瓷中的精品,是古代越州(上林湖越窯遺址一帶)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簡稱「秘瓷」。「秘色」的「秘」意思是「機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藥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謂「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也被廣泛認為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從晚唐到北宋初年(9世紀—10世紀)的近兩百年裡,越窯燒造的秘色瓷一直都是專供皇家的珍寶。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其詩作《秘色越器》中描寫:「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在《吳越備史》《十國春秋》《宋史》中都有關於秘色瓷器的記載。
開發建設
2015年9月,慈谿市人民政府啟動上林湖越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
2017年12月2日,上林湖越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獲得國家文物局授牌,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總面積約為1518.3平方米,分遺址展示區、考古預留區、管理服務片區、東橫河展示片區、農業體驗區和自然山林區六個功能片區;遺址展示區位於上林湖西南側,包括荷花芯窯址、後司岙窯址和普濟寺遺址等展示點;管理服務片區位於上林湖南側,包括主入口、上林湖越窯博物館、上林湖越窯考古工作站、碼頭等,為遺址公園的運營和管理提供配套公共服務 。
保護措施
- 1963年,上林湖越窯遺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1980年,慈谿文物部門成立上林湖越窯遺址文保所 。
- 1988年1月13日,上林湖越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2006年6月,寺龍口窯址和開刀山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上林湖越窯青瓷窯址 。
- 上林湖越窯青瓷窯址 。
- 2016年11月,上林湖越窯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 。
- 2017年,慈谿市人民政府成立上林湖越窯遺址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上林湖越窯遺址保護和管理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