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上差别阈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上差别阈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目录

名词解释

应为上差别阈(upper difference threshold)。在测定差别阈限时,要求被试从变异刺激中找出一个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刺激来,也就是使变异刺激和标准刺激相匹配 。在匹配时,无论变异刺激按渐增或渐减的顺序变化,都有两个转折点:渐增时从感觉到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弱到感觉到二者相等;再从相等到感觉到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强。渐减时从感觉到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强到感觉到两者相等,再从相等到感觉到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弱。感觉到稍强和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称为上限,感觉到相等和稍弱的两个刺激量的平均值称为下限。上限减去标准刺激成为上差别阈,标准刺激减去下限成为下差别阈。上差别阈和下差别阈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成为相对差别阈限。

费希纳(G.T.Fechner)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提出,心理物理学包括外部的心理物理学和内部的心理物理学。他认为:人的感觉过程涉及外部物理世界的物理刺激,内部物理世界的脑活动过程,以及内部心理世界的感觉体验。外部物理世界对人的感官有各种外部物理刺激,它们引起人的内部物理世界的活动,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并且产生内部心理世界的感觉体验。他认为,外部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外部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强度之间的关系, 而内部的心理物理学则研究内部物理世界即脑活动过程强度和感觉体验强度之间的关系。外部物理刺激的强度可用物理量I来表示。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脑活动过程(脑区激活)的强度可用生理量A表示。感觉体验的强度,即外部物理刺激通过脑活动过程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强度可用心理量S表示。因此,外部的心理物理学着重讨论外部物理刺激的物理量I和由外部物理刺激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心理量S之间的关系;内部的心理物理学着重讨论脑活动过程的生理量A和由内部物理过程产生的感觉体验的心理量之S间的关系。

在心理物理学中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其中,最小变化法是最早被用来研究感觉阈限的方法。人们曾使用过最小变化法来测量音高的感觉阈限,视觉长度的差别阈限等。最小变化法是把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作为阈限,因此,它曾被认为很好的表达了感觉阈限的概念:在阈限以下人们一无所知。但是,阈下知觉的存在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而且由于在用最小变化法实验时,被试可能会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使实验结果不可靠,因而,最小变化法已被淘汰,如今人们使用阶梯法来进行感觉测量。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

误差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如果有的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引起的感觉,那么,在用渐减法测定时,刺激强度必须减到远在他的实际阈限以下时他才感觉不到。这就产生了使阈限值降低的误差;当用渐增法测定时恰好相反,刺激值必须增到他的实际阈限以上时他才感觉得到,这是就产生了阈限值提高的误差。如果有的被试期望转折点迅速到来,用渐减法测定时就会产生阈限值偏高的误差;用渐增法测定时就会产生阈限值偏低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常误(有一定倾向的误差)对所测阈限准确性的影响,在测定一个被试的阈限时,用渐增和渐减的次数要相等,并以二者的平均这作为所测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