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三峽
圖片來自搜狐網

上三峽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雖僅八句四十字,卻充分表現出詩人上長江三峽時行路的艱難以及內心的痛苦。

目錄

原文

李白〔唐代〕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譯文

巴水穿過巫山,巫山夾着青天。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盡頭,而青天依然夾在上面。

三個早晨行在黃牛峽,三個晚上還在黃牛峽打轉。

這樣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黃牛峽。怎能不使人愁得兩鬢斑斑?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流放夜郎途徑三峽時創作的。當時李白59歲。他58歲時從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進入三峽。三峽是長江最為險峻、最難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經告別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獨,情緒更壞。

鑑賞

  此詩表現了當時詩人逆境難熬,情緒鬱悶狀況。前四句,詩人運用大膽誇張的手法,極力描繪了巫山高入雲天、巴水急流滾滾的壯麗景色。「巫山夾青天」,「夾」字用得極其到位,既寫出了巫山險峻,遮天蔽日的形勢,也包含着詩人喟嘆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茲」,含有無奈之意。三、四兩句,並非說巴水可以行到盡頭,而是寫出了巴水紆曲,舟行遲遲的情景。「巴水忽可盡」,著一「忽」字,山回水轉,盡在眼前;「青天無到時」,既寫實又在寫情。這兩句詩由對客觀景物的描寫逐漸過渡到詩人的主觀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於景,達到情景交融。

  詩的後半部分對三、四兩句詩意作了進一步闡發。「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明寫逆水行船艱難,船行緩慢,實際表達的是詩人的感受和心態。五、六兩句既用互文筆法寫朝暮趕路,又暗含時間的承續:早起趕路到晚上也沒能走多遠。「不覺鬢成絲」,寫出詩人因船行緩慢而愁白了頭,包含着時光難度,逆境難熬的感受。末兩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寫景象,又在抒發感情,從中可體味出詩人悲愁憤懣的心境。詩中連續重複「三朝三暮」,極有船工號子的感覺。古時有歌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最後四句是從這首民間歌謠脫胎而來的。但古歌謠指提到舟行的緩慢,而李白的詩除了說「三暮行太遲」外,還有「不覺鬢成絲」,旅途艱辛和心情憂鬱使詩人在不知不覺中鬢髮都愁白了。這就把客觀敘事和主觀抒情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含蓄委婉地映襯出詩人當時愁苦的心情。

  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李白詩里《上三峽》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發白帝城》),後者是詩人流放途中忽聞赦書,旋即乘舟東返時寫下的名篇。《上三峽》寫於詩人流放途中,詩中描寫巫山險峻,巴水紆曲,舟行遲遲,愁令發白。流放者唯覺逆境難熬,心情憤懣,壯麗風光為之減色。《下江陵》是詩人流放途中忽聞赦書,旋即乘舟東返時寫下的,城高入雲,晨光初燦,氣象開朗,舟行輕快。「一日千里」是詩人心態輕鬆的主觀感受,喜悅心情渲染得淋漓盡致。同一位詩人,同一處景致,卻氣象迥異,正是「融情入景」的鮮明寫照。

簡析

  《上三峽》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雖僅八句四十字,卻充分表現出詩人上長江三峽時行路的艱難以及內心的痛苦。此詩表現手法多樣、語言自然真率,把客觀敘事和主觀抒情巧妙地結合起來,雖流露出憂鬱傷感的情緒,但氣象雄偉、意境開闊,顯示出詩人豪邁的氣概。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