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三重底線是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目錄

名詞解釋

1997年,國際可持續發展權威、英國學者約翰·埃爾金頓(John Elkington)最早提出了三重底線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企業何以能持續發展,立於不敗之地?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只想着如何實現盈利的最大化,而是始終堅持三重底線原則,或稱作三重盈餘,即企業盈利、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三者的統一。

在實踐中你會發現,當你不把盈利作為惟一出發點時,它反而成了水到渠成的結果。因為單純追求盈利,忽略社會和環境責任,企業就有可能走向消費者和全社會的對立面,將面臨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困境,既不可能做大,更不會做強。

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單純是捐贈和慈善事業,它有更廣泛的內涵:既包含遵守法律、善待員工,也包含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的需求。

企業的環境責任其實包含在社會責任之中,把它單獨提出來強調,是因為我們深深體會到環境的脆弱性和對人類的重要性。沒有良好的環境,任何產品的消費都是低質低效的;沒有對資源的節約和循環使用,別說是企業,人類的進步也難以為繼。

企業盈利、社會責任、環境責任,這三重底線,是企業的立身之本,是企業不斷發展、長盛不衰的根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