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迦葉千人弟子
三迦葉千人弟子,他們聆聽佛陀的開示後,恍然大悟,佩服欣然地歸依在佛陀的座下,同時,他們的弟子也全都歸依佛陀,成為沙門②。迦葉等這一千位弟子,都由於佛陀的教誨而熄滅了一切煩惱之火,暢遊在解脫的境界中。
目錄
原文
佛陀走往伽耶山的途中,曾在一個苦行林的樹下靜坐休息。那時有位帶着包裹的女人從佛前走過,佛陀並未去注意。
隨後不久,有一群人走來,他們見到佛陀而問說:「剛才你有沒有看到一個拿着包裹的女人從此經過?」佛陀答說:「你找她幹什麼?你應當找的是你自己!思惟吧!是女人與珍物重要,或是自己的身心要緊?」。
原來這行人放逸遊樂,因無適當的伴侶,所以才找了一個妓女充數,可是這位妓女不安分,偷竊了同人的東西逃去,因此被偷的人急着在尋找那女人。(迷)但當大家聽完世尊簡短的開示後,都清醒過來回答說:「自己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覺)「那你們不要再去追趕女人,找你們自己的心才是要緊。」佛陀說。
「如何找心呢?」大家問。
於是世尊就隨緣為大家開示四聖諦法,他們聆聽完佛法後,都歸依了佛陀。
從以上幾則故事中,表現出一個精神:那就是大慈世尊隨時隨地,都在向人們說法。如下度化迦葉千名弟子,更為佳例。
世尊與那群青年分別後,回到了他曾經隱居修行的伽耶山尼連禪河畔。他先去拜訪在這裡的一位拜火教的首領優樓頻羅迦葉,他有弟子五百人,很受人尊敬。當世尊進入優留毗羅村時,受到優樓頻羅迦葉的迎接,佛陀也向他合掌招呼。
當時天已晚,佛陀就向迦葉借宿,而迦葉卻給佛陀一個養有毒龍(蛇)的火窟(放着拜火耍戲的道具室)。佛陀心照不宣,說聲感謝後,就安然的進入石室。當夜毒龍只是在佛陀身旁捲曲來回地游着,並未傷害佛陀。
隔天,佛陀安然地出來,這令迦葉感到很意外。不過他還是未將年輕的佛陀(當時佛陀才三十多歲)看在眼裡。
佛陀安詳地住了幾天以後,適巧當地有個盛大的祭典,由迦葉主祭,他心中很怕佛陀出現,因為他知道佛陀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能攝服人。佛陀知道他的心意,所以當天都沒出現,因此引起迦葉的懷疑,他就問佛陀昨天在哪裡,佛陀微笑地告訴他:「我知道你的心意,所以我昨天都在石室,不給別人見到。其實這是你的嫉妒心在作祟,一個修行人還存有嫉妒的私念,是無法解脫涅盤。」。
佛陀藉此機會訓誡迦葉,而且善巧教示迦葉四聖諦法,這使迦葉大吃一驚,無言以對,最後只得坦白地承認說:「你比我還年輕,但你的智慧慈悲卻都勝過我,我很慚愧對正覺真理不忠實,現在唯有祈請你教導我洗去心裡的塵垢!我願意做你的弟子!」。
佛陀點頭稱讚地說:「好!優樓頻羅迦葉!我知道唯有像你這種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不過,你還是先回去和你的弟子們商量一下才好。」。
迦葉依佛陀的吩咐,集合他的五百位弟子,堅決地告訴大家說:「我現在已經明白往日所作所為全是錯誤的,幸好我已遇到清淨光明的佛陀,我希望在佛陀的座下洗去我心上的塵垢,使我的心清淨自在。各位!我們祭火而心中卻仍充滿垢穢,這樣如何能修心?對生命又有何意義?佛陀的德智不凡,能引導大家進入清淨自在之域,而超過我很多。我不能再讓愚痴昏蒙了良知,我希望各位也能一起和我歸依佛陀,作為一位佛弟子。」。
這五百位迦葉的弟子,聽老師這麼一說,也被佛陀的威德所感動,都發誓願意跟隨老師作佛陀的弟子。
優樓頻羅迦葉的兩位弟弟,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也是拜火教徒,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當他們見到自己敬仰的長兄,以及五百弟子都改作沙門,頭上剃光鬚髮,身被袈裟,都不以為然地責難其長兄不該聽信他人的教法。
大迦葉為了讓弟弟們也能向覺去迷,所以就帶他們來見佛陀。當他們見到佛陀時,也不自覺得被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所攝化感動。佛陀告訴他們說:「各位!一切的無明就像一塊打火石,會引發種種愚痴的黑煙,熾烈地燃燒起貪慾與瞋恚的猛火,使一切眾生的心受苦受害。
這愚痴、貪慾、瞋恚就是三毒的煩惱之火,眾生因為燒起這三毒之火,所以才輪迴在生老死病的苦惱中,在生生死死的世界裡無法解脫出來。
各位!這三毒猛火是苦的根源,而苦是以「我」為本。要滅除這三毒猛火,必須先斷除以我為本的執着。這個根本的我執能夠斷除,三毒之火才能消滅,輪迴三界之苦①也就自然能消除。
各位!厭惡生死的火宅,遠離三毒猛火,不要再沉迷於生死煩惱的家中,這才是最要緊的大事!
他們聆聽佛陀的開示後,恍然大悟,佩服欣然地歸依在佛陀的座下,同時,他們的弟子也全都歸依佛陀,成為沙門②。迦葉等這一千位弟子,都由於佛陀的教誨而熄滅了一切煩惱之火,暢遊在解脫的境界中。
佛陀在說法以後,就領着這一千名弟子,應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昔日的邀約,向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而來。
佛陀初轉法輪到此可算是一個段落,在古印度四階級中的二種廣大群眾和男女老幼,都已一一的被佛陀說服感化了─五比丘是知識分子,耶舍父子和富商們是庶人,遊戲於林中的幾對是青年男女,迦葉是拜火的外道,其千名弟子又是江湖浪人或賤民。剩下來的只剩有少數的王侯公卿和婆羅門種姓,以下又是佛陀另一連串的說法。
注釋
①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即迷於生死輪迴等三有苦之分類。
⑴欲界乃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⑵色界,色為變礙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天,共十八天。
⑶無色界即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即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
三界可細分為二十五有(界),若將色界之那含天析而為五(即五那含天),則共為「二十九有」。
注②沙門為出家者之總稱,通於內、外二道。即指剃除鬚髮,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勸行諸善,期以行趣涅盤之出家修道者。[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