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十三隻龍蝦和伊地斯》
三毛的作品
語言特徵:機智、詼諧、樸素的散文話語。自然、清新、樸素 ,具有天然去雕飾之美。不但生動而且富有個性。
在內容上,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之外,它還是一種生命紀實。三毛的散文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在裡面,探索生命以內的東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這就是後來傳說的 三毛體了。
結構特徵也很特別的,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1]
目錄
原文
許多許多年以前,有一個人,是北非撒哈拉沙漠的居民,他的名字叫做伊地斯。
當年的伊地斯常常到我們家來,向我的先生借用潛水器材,他借去了潛水的東西之後,總要消失十多天才回鎮上來。後來我們聽人說起才知道伊地斯去了西屬沙漠的海岸,用空氣瓶下海捉龍蝦,然後賣給在沿岸打魚的西班牙漁船,每去一次,可以賺一個月的生活費回來。
我的先生一向堅決反對背着空氣瓶下海打漁或捉任何生物,總是說,肺潛是合法的,一口氣潛下去一趟,打不着也算了,如果在水中帶着空氣瓶,好整以暇的在水裡打獵,如果人人這麼做,海洋的生物便受不到保護,再說,龍蝦是一種生長緩慢而又稀少的高貴珍寶,像伊地斯那種捉法,每次好幾麻袋,的確是太過了,包括尺寸很小的龍蝦也是不放過的。
後來伊地斯再來家借器材,就借不到了。我跟他說,我們打魚是用肺潛的,龍蝦絕對不去捉,這在當時的西屬撒哈拉,就跟野羚羊不許射獵一樣,是為着保護稀少動物所定的法律。
伊地斯趁着我先生不在家,又來借器材,說他有家小要養,這次只打大群的紅魚,保證不去捉龍蝦了。我又借給了他,說好是最後一次,借了之後心虛得厲害,瞞着先生,怕他知曉了要怪責。
沒過幾日,伊地斯來還東西,同時交給我一個口袋,打開來一看,竟是一堆龍蝦——送我的。「那么小!」我抬起頭來問他,他很無奈的說:「大的早打光了,就算小也請你收下吧。」就是因為那麼幼小的也給打上來,才引得我發怒的,而伊地斯卻誤會了我們,以為當初沒有送龍蝦所以藉口不再借器材,又誤會我是想得些大號的龍蝦。他用手指了指,又說就算小尺寸也一共有十三隻。
那天我不肯拿他的禮物,一定不肯要,伊地斯走的時候彼此都受了窘,以後他就不來家裡了。
等到沙漠政情有了變化,我立即要離開沙漠的那幾日,伊地斯突然來了,交給我紮緊的一個小紙包,一定要我收下當紀念品,說裡面是他最珍愛的東西。我問是什麼,他說是兩塊石頭。我雙手接下了小包,他急着要走,我們握握手就散了。記得我當時問他以後的路,他說:「去打游擊。」
等到真正發覺伊地斯送我的是兩塊什麼樣的所謂石頭時,他已上吉普車遠走了,兵荒馬亂的當時,無法再找到他。
我認識,這兩塊磨光的黑石,是石器時代人類最初製造的工具,當時的人用棍子和藤條夾住這尖硬的石塊,就是他們的刀斧或者矛的尖端。
總聽說,在沙漠某些神秘的洞穴里仍然可以挖出這樣的東西來,只是聽說而已,人們從來沒有找到過,起碼在我的撒哈拉威朋友里,沒有一個人。認識這種石塊,是因為在一本述說石器時代的書本上看過同樣的圖片。
一直帶着這兩塊東西,深夜裡把玩的當時,總會看見石器時代的人群,活活的人群,在我眼前的大平原上呼嘯而過,追逐着洪荒怪獸,他們手中舉着的矛,在烈日荒原下閃閃發光。[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於四川重慶,後旅居台灣。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懷。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和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