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崖爬藤
三葉崖爬藤 |
中文名稱:三葉崖爬藤 拉丁學名: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別稱:三葉青、石老鼠、石猴子 界屬:植物界、崖爬藤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種:原始花被亞綱、三葉崖爬藤種 目科:鼠李目、葡萄科 |
三葉崖爬藤為三出複葉藤本植物,以卷鬚纏繞他物而爬升。其漸粗大的莖扁平形,表面有縱棱溝,黑褐色或灰褐色,枝圓柱形,被淡紅色毛,且有須,可攀爬,須有固着的作用。葉具長柄,為三出複葉,展開呈三角形;小葉為卵形至披針形,葉先端銳尖至鈍,基部呈楔形至近圓形,圓齒緣具有芒尖,葉面有臘光,紙質至革質,呈深綠色。傘房狀聚傘花序,腋生,花密生,4瓣小花瓣,呈十字型,淡綠色。其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的功效。[1]
目錄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小枝纖細,有縱棱紋,無毛或被疏柔毛。卷鬚不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
葉為3小葉,小葉披針形、長橢圓披針形或卵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漸尖,稀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側生小葉基部不對稱,近圓形,邊緣每側有4-6個鋸齒,鋸齒細或有時較粗,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側脈5-6對,網脈兩面不明顯,無毛;葉柄長2-7.5厘米,中央小葉柄長0.5-1.8厘米,側生小葉柄較短,長0.3-0.5厘米,無毛或被疏柔毛。
花序腋生,長1-5厘米,比葉柄短、近等長或較葉柄長,下部有節,節上有苞片,或假頂生而基部無節和苞片,二級分枝通常4,集生成傘形,花二歧狀着生在分枝末端;花序梗長1.2-2.5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長1-2.5毫米,通常被灰色短柔毛;花蕾卵圓形,高1.5-2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萼齒細小,卵狀三角形;花瓣4,卵圓形,高1.3-1.8毫米,頂端有小角,外展,無毛;雄蕊4,花葯黃色;花盤明顯,4淺裂;子房陷在花盤中呈短圓錐狀,花柱短,柱頭4裂。
果實近球形或倒卵球形,直徑約0.6厘米,有種子1顆;種子倒卵橢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圓鈍,表面光滑,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向上呈橢圓形,腹面兩側窪穴呈溝狀,從下部近1/4處向上斜展直達種子頂端。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地理分布
藥用價值
一、
三葉崖爬藤,中藥名。為葡萄科植物台灣崖爬藤Tetrastigmaformosanum(Hemsl.)Gagnep.[VitisformosanaHemsl.]的莖葉。分布於台灣。具有生肌斂瘡之功效。常用於創傷。
功能
生肌斂瘡。
主治
用於創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或以鮮葉貼患處。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片,曬乾。[2]
二、
拼音Sān Yè Yá Pá Ténɡ
別名毒葡萄。
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台灣崖爬藤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trastigma formosanum(Hemsl.)Gagnep.[Vitis formosana Hems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台灣崖爬藤 木質藤本。小枝無毛;卷鬚單一,與葉對生。三出複葉互生;總葉柄較長,小葉柄短小;小葉片狹披針形或狹卵形,長5-6.5cm,寬1.5-2cm,先端漸尖,基部鈍,側生小葉基部稍不對稱,兩面無毛,邊緣具疏淺鋸齒。花單性異株,聚傘花序腋生;花綠白色;花萼近於全緣;花瓣4,三角狀長橢圓形;雄蕊4;雌花子房4室,柱頭4淺裂。漿果。種子2-4顆。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山坡疏灌叢中或路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台灣。
功能主治生肌斂瘡。主創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或以鮮葉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