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潭镇
三伏潭镇是汉宜高速铁路仙桃西站所在地,是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南滨排湖,北依汉水。318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横贯全境,水陆交通便利。仙桃市西北部,处于北纬30°17′45〃~30°27′00〃,东经113°15′20〃~113°06′05〃,东接胡场镇,西邻毛嘴镇,与天门市彭市镇隔水相望。全镇国土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677亩,东西最宽处14.25公里,南北最长处16.5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地面海拔32.5米,最低地面海拔24.8米,平均地面海拔28米,属平原湖区。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三伏潭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1]
目录
基本简介
三伏潭镇是传统的粮棉油高产示范区,年产量超过50多万吨,特别是油料生产已经形成6万亩"双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生产基地。2000年来,以鹅产业和蔬菜生产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成为三伏潭农业经济的新亮点、新支柱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展开,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100万元,建设了刘家垸、毛小和栗林咀等高产农田示范区,改造中低产农田近4.5万亩,占全镇农田面积的60%,示范区内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的田园化格局,成为了"灌得进、排得出、降得下,用得好"的稳定高产田。三伏潭镇工业经济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里程,八十年代中期尤其是1985年最为明显。
1978年-198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7%,1985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140%,年均增长20%,粮食产量增长34.5%,1985年人均拥有粮食1033斤。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时期,三伏潭镇以更快的速度投身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以下特点: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6214万元,比1985年增长59%,年均增长10%。农业经济亮点纷呈。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粮棉种植业向市场农业的转轨,确立了"南渔北果中蔬菜"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全镇沿排湖开发万亩精养渔塘,实现了鱼、鸭配套立体养殖。在318国道沿线建设万亩蔬菜长廊,形成了农产品批零的规模市场。以通北地区沙梨种植为依托的万亩水果,俏销省内外。[2]
历史沿革
原名三伏垸,始见于清代《沔阳州志》。为了抵御洪水,当地人们冒着三伏酷暑,围垸种田,故名"三伏垸"。后因大水冲溃垸堤,形成大潭,故更名"三伏潭"。1975年设立三伏潭公社,1984年改为三伏潭区。1985年改为三伏潭镇。1997年,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8万,辖苏湾、冯台、高河、毛小、童岭、彭桥、双剅、石河、封口头、鲜码、下夹沟、横堤、雷场、百亩湾、尹湾、月堤、沟一、荣家湖、三湾、南堤、青年、后湖堤、官岭、要兴场、夏市、熊家湾、西乐寺、红杨、栗林嘴、李台、沟二、三伏潭、留名口、康王、排湖农场35个村委会。
据史书记载,三伏潭于清代光绪年间形成小集镇,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昔日战乱瘟疫、旱灾洪荒,百业萧条,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土地革命,随即进入生产运动,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引导人民走合作化的道路,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1975年,撤区并社,三伏潭镇(当时名公社)应运而生,至今已近30年,这张119平方公里的"白纸"已被"能工巧匠"描绘得多彩多娇,这个新兴的集镇被能人之士建设得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其文化、经济的影响力已达方圆几十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哺育了一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投身革命、舍身取义;造就了一批时代骄子和精英人才,身赴一线,大有作为。革命烈士饶南平在这里为国捐躯;中组部老干处处长毛颖从这里走进国家中央机关;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刘仁斌从这里戍马戎装,衔至将军;北京大学教授阳振坤从这里起步腾飞,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发的主要骨干;民营企业家姜泉在这里迈向
"仙光"大道,其产品走出国门。还有活跃在各界的佼佼者,不一一赘述,他们的作为,令三伏潭人民感到光荣,为之自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投身改革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3]
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飞速发展
围绕努力提高乡镇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分类抓改制,全面促效益,通过推行股份、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增强了企业活力,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199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432万元,比1985年增长2.17倍,年均增长36.2%。民营经济突飞猛进。湖北仙光、泰仙油墨、爱民箱包、波涛元件等10多家民营企业已经摆脱了家庭式、作坊式生产方式,成为远近闻名的民营经济大户。精神文明成绩斐然。全镇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基础设施完备,形成了由城镇向农村辐射的网络格局。拥有1500多个座位的影剧院;1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中心;大功率发射的电视差转台。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中小学、幼儿教育全面普及,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师资水平普遍提高。现有中心幼儿园1所,乡村幼儿园14所,小学28所,初级中学3所。1992-2002年,以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这时期,三伏潭镇着力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农业强镇、工业富镇、科技兴镇、城建立镇"的战略部署,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837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91%;农业总产值17278万元,比1991年增长1.38倍,年均增长12.5%;工业增加值9500万元,比1991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47.2%;其中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060元,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纯收入7260元,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5804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5倍和1.16、1.21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375%和85%、90%。200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万元,人均储蓄存款2126元,比1991年增长2.7倍。现代通讯设施、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如BP机、手机、摩托车、电冰箱、空调等高档、实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人家。
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亿元,增长42.7%;工商税收达到1244万元,净增472万元,增长61.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948元,增长15.7%。2010年,我镇在全市综合考核、经济考核中双双位列第6位。
全年共引进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1亿元。其中闽中食品投资5000多万元,新上过桥米线项目,年产过桥米线可达300万箱,可创产值8500万元,利税300万元;引进全国五金行业排名前8位的浙江聚威公司,投资5000万元,从事防盗门、防盗锁生产及自动化设备的配套加工,年生产各类产品45万套,可创产值8000万元,上缴税收300万元。再次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整治"活动,积极联系市金融部门,为企业融资2000余万元;多次开展招工活动,为企业招工1000余人次,企业发展瓶颈难题得到有效缓解,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环境明显改善。切实加大项目督办力度,有力推动了各类项目加快建设。闽中食品全钢架结构5000平方米厂房已建成投产;台湾欣意职工宿舍楼全面竣工;凯枫包装完成回填土方近11万方;湖北永上施工队伍及材料已进场,近1.5万平方米厂房可全面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贡献效益和带动作用开始发力。盈科威尔上交税收对比2009年增长200%,佳凌医材、凯枫包装等企业税收超过30万元。对外联络工作进一步加强,争取项目资金再创新高,全年向外争取项目资金1225万元。
特色农业板块不断扩张,喜获"全市特色农业板块先进单位"称号。全镇新增蔬菜面积6000亩,新增果树面积2000余亩,新增水产养殖面积2000余亩,新建高标准养殖小区 2个。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德丰禽业、福建闽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8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农产品加工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总数达到8家,网络带动社员744户。扎实推进冬季农田小型大规模水利建设,疏挖沟渠35公里,完成土方60万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镇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00人,开展免费就业培训1500人次;新增社保扩面160人次,新增城乡低保243户310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形成一所初中、四所小学格局,新建和维修了学校门房;开展幼儿园清理整顿,取缔不合格幼儿园3所,集并幼儿园4所,高标准的建成了三伏潭幼儿园、毛场幼儿园、夏市幼儿园。全镇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68375人,参合率达到98%。[4]
长足发展
1985年至2002年的17年间,三伏潭镇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905万元,1991年跃上了6215万元,2002年达到6837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0.2倍,年平均增长60%。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不断改善,三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全镇财力大为增强。1985年财政收入为157万元,1991年为241万元,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达1263万元,1985年-2002年,平均每年增加65万元,年平均增长41.4%。
农业生产不断取得新成就,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三伏潭镇农业经济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人民生活条件日渐改善。三伏潭镇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形成了蔬菜、水果、生猪、水产等产业链,农业内部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沿318国道形成了万亩蔬菜长廊,以通北地区为中心形成了万亩沙梨基地,以三湾村为中心形成了万头良种猪生产区,以栗林咀村为中心形成了万亩水产养殖区。三伏潭镇是传统的粮棉油高产示范区,特别是油料生产已经形成6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成为了"灌得进、排得出、降得下"的稳定高产田。
2002年,三伏潭镇作为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镇,严格执行税费改革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政策宣传、负担到户相关工作,为全市税费改革创造了经验。改革后全镇应征农业税及附加683万元,对比1999年的"六项"负担减少336万元,平均减幅为33个百分点,全镇亩平负担83元,比1999年减少41元,税费改革工作的成功,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种田积极性,农村呈现出种安心田、交放心税、走发展路的可喜局面。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1727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1991年分别增长280%、104%,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在粮食面积大幅减少的前提下,2002年粮食总产28880吨,与1985年持平;油料总产5436吨,比1985年增长3倍;水产品产量4166吨,比1985年增长8倍。
工业经济不断迈出新步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三伏潭镇工业经济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里程。八十年代中期,以湖北雅仙服装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成为了镇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到八十年代末,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镇办企业发展到14家,职工1355人,形成机械、服装、化工、建材四大门类的工业体系。进入九十年代,民营企业来势迅猛,积极参与镇域经济大合唱,一年一个新台阶。全镇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40160万元,拥有纺织服装、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21家工业企业,形成了以仙光日化、华璞服装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