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的故事
原文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小和尚,山上没有水,小和尚每天都要到山坡下的小河里去挑水。有一天小和尚听到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一个瘦和尚,瘦和尚对小和尚说:“这里可真好,我想留下来修行。”小和尚要瘦和尚去挑水。
就这样小和尚和瘦和尚每天都拿着扁担和水桶去山下抬水,他们抬着水往回走,水桶偏到小和尚那边儿,小和尚不乐意了;水桶偏到瘦和尚那边,瘦和尚不高兴了,说:“你真是太过分了,居然想让我多出力气。”天都快要黑了,他们才把一桶水抬上山。
又过了几天,庙里来了一个胖和尚,他也想留在这里修行,小和尚说:“好哇,那你每天都要和瘦师父去抬水。”瘦和尚不干了:“还是你跟胖师父去抬吧!”就这样三个和尚吵了起来,他们越吵越凶,谁都不肯让步;天渐渐黑了,他们都很疲倦,于是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半夜一只小老鼠爬上灯台想要去喝灯油,“啪”地一声,灯台被小老鼠打翻了,火把旁边的东西烧着了,不一会庙里就起了大火。“不得了了,起火了。”三个和尚跳了起来,他们想去水缸里面拿水把火浇灭,可是没有人去打水,水缸里面早就空了。
他们赶紧拿起水桶、扁担冲下山去,一趟一趟的打水救火,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好险,要不是大伙儿一块救火,咱们的小庙就被烧光了。”从此三个和尚总是抢着去挑水,小庙里的水缸总是装得满满的,而且三个和尚也学会了互相谦让,生活变得非常和睦。[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