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在哪裡(張煌)
作品欣賞
七都在哪裡
七都在哪裡
七都在太湖邊上。
這是我早就知道的。因為早些年,在我從少年長到青年的一段時間裡,我就在吳江生活,前後大約近十年。我對吳江的幾乎每一個鄉鎮,都是耳熟能詳的,都是心生嚮往的,都是感覺很親切的,七都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吳江人對東太湖這個概念比較重視,於是,沿着太湖東岸伸展的「七都」這兩個字,很早以前,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了。同時,伴隨着我對太湖的想象,七都就像是湖面的風帆,是那樣的恣意縱橫,是那樣的富有詩意。
當然,這一切,一直是停留在想象中的。
在從前的一些日子和後來的許多年中,我曾經去過吳江的許多鄉鎮,有的地方是長期居住,有的地方是臨時路過,也有的地方是慕名而去,屈指一數,大概不下十幾處。和七都,卻似乎一直沒有緣分。
但是這種緣分其實一直是存在的,只是未到時機,你看,時機一到,緣分就來了。
在夏天到來的時候,天氣有點悶熱。我們走在七都沿太湖的道路上,這不是新近建成的景觀大道,這只是一條許多年留下來的泥濘的小道,歪歪斜斜的,沒有任何修飾,不加任何點綴。讓人覺得,也許它從前根本就不是一條道,是因為人們願意走在太湖邊上,願意一邊近距離地看着太湖,一邊想着心思,一邊聊着話題,或者既不想心思,也不聊天,就這麼靠着太湖走着,才漸漸地走出來的一條道。
走在這樣的一條小道上,你才知道七都的樸素和遠離喧囂,你才感受到自己的內心和靈魂其實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浮躁和那麼焦慮。你發現原來在你的心裡,始終保留着應該保留的一些東西,儘管它們經歷了時代的磨礪,儘管它們飽受了歲月的沖洗,但它們依然如故地默默地守在那裡。一旦遇到氣味相投的人,或事,或地,它們就鮮活起來,躍躍欲試了。
正是內心的這些無以冠名的「東西」,讓我們和七都相遇了,相知了,相融合了。在七都的短短的一兩天時間裡,我們無數次地重複着「七都」這兩個字。我們看到七都的林林總總,了解七都的方方面面,我們得益匪淺,但是卻沒有雜亂或繁複的感覺。我們接收到的信息是豐富的,同時又是簡單的,我們得到的收穫讓我們感動,同時又讓我們備感平靜。
這一個早晨,我們平靜地走進了七都木偶崑曲的一個表演場所。這裡沒有華麗的舞台,沒有炫目的燈光,也沒有大腕名角,幾個年輕人,剛才還在給來客做導遊、做講解,這會兒他們已經在準備演出了。尤其是幾個女孩,換上了戲服,卻沒有化妝,樸素又簡單。這情形忽然讓我有些擔心,通常我們知道,有許多演員在台上時你看他們光鮮亮麗、光彩照人,但是下了舞台,卸了妝,就是一個再不普通不過的平常人,無論容貌和氣質,可能都不及你的鄰家小妹大姐。如果他們下了舞台,卸了妝,卻又穿着華美誇張的戲服,那恐怕更是撐不了場面了。眼前這小小的簡陋的舞台上的女孩,她們的樸素和簡單,她們的自然和隨性,又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效果就這麼出來了,她們平平淡淡地鎮住了觀眾,她們輕而易舉地壓住了舞台。她們的樸素是那麼大氣,她們的簡單讓她們散發出一種出奇的安靜;她們的容貌算不上特別漂亮,卻是那麼耐看;她們的眼神,遠不如專業演員那麼靈活,卻透出一種動人的恬淡。她們手提十多根線,操縱着木偶的一招一式,卻紋絲不亂;她們的崑曲配唱,更是纏綿婉轉、清麗悠長。應該說,這場木偶崑曲的演出是安靜的,但是當我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內心又是不平靜的。我們被打動了,簡單樸素的木偶崑曲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獲。
作者簡介
張煌,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