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四韻十六首之九
《七言四韻十六首之九》 |
作品名稱: 《七言四韻十六首之九》 創作年代: 北宋 文學體裁: 詩 作 者:張伯端 |
《七言四韻十六首之九》北宋道教(金丹派)南宗始張伯端的詩。[1]
《悟真篇》是張伯端的代表作,是宋以前內丹理論及方法的集大成者,並融儒佛心性修養於一爐,被譽為"千古丹經之祖"。[2]
目錄
詩詞正文
“ |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
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沉定主賓。 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 神功運火非終夕,現出深潭日一輪。 > |
” |
— <《七言四韻十六首之九》>,< 詩詞名句網 > |
作者簡介
張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又名用誠(成),號紫陽,跨甩刪敕封紫陽真人。道教(金丹派)南宗始祖。北宋時浙江天台人。懂茅戒自幼博學,三教經籍、醫、卜、兵、算,無不涉獵。曾經長期居台州府城臨海為府吏,後因火燒文書被流放嶺南。從此,浪跡雲水,尋師訪道,修煉內丹。
張伯端的"三教合一"思想既繼承了五代宋初由鍾呂特別是陳摶所開創的融合儒、佛、道以革新傳統道教教理、教義的理路,又使之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以道教為本位、以心性為旨趣的"三教合一"思想、理論的更新和發展。在具體融合策略上,張伯端堅守而不保守,能夠順應時代主潮,一方面積極融合儒、道,改造儒家心性理論為己所用;另一方面,援禪入道,集中體現在以佛禪的"明心見性"形成其先命後性、漸修頓悟的修道進路。張伯端的"三教合一"思想適應了道教乃至整個中國傳統哲學內向化、心性化發展的邏輯進路。 張伯端的著作《悟真篇》以及依此創建的"道教南宗"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中國道教發展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人物。[3]
視頻
參考資料
- ↑ 《七言四韻十六首之九》 詩詞名句網
- ↑ 張伯端《悟真篇》第1、2首 好看視頻
- ↑ 張伯端簡介 新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