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七國時代七國時代或七大王國是指從公元5世紀到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聯盟,由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默西亞王國七個小王國組成。 公元829年,韋塞克斯(Wessex)國王愛格伯特統一其他王國,從此將這一統一國家稱為英格蘭縮略圖原圖鏈接

  • 中文名:七國時代
  • 外文名:Heptarchy
  • 時 間:從5世紀到9世紀
  • 別 稱:七大王國 [1]

目錄

簡介

七國時代(Heptarchy)或七大王國是指從5世紀到9世紀,居住在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聯盟,由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和默西亞王國七個小王國組成。(Kent, Sussex, Wessex, Essex, Northumbria, East Anglia, Mercia)。[2]

王國概述

肯特

該王國大約在公元5世紀中葉由入侵英格蘭地區的日耳曼部落中的朱特人建立。

關於該王國的建立,歷史學家至今爭論不休,按照傳統說法,公元449年朱特人在其部落首領亨格斯霍薩兩兄弟的率領下,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登陸,他們是受當地不列顛人的邀請,前來幫助當地人抵抗北方皮克特人的侵略的。不久以後,亨格斯和他的兒子埃斯克馬上調轉槍頭,和邀請他們前來的不列顛人首領沃丁根鬧翻,朱特人很快就打敗了當地人,並在大約相當於今天英國的肯特郡的區域建立起肯特王國。 肯特王國的埃特爾伯特在6世紀末在英格蘭稱霸,據說他的霸權範圍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區域。在公元597年,埃特爾伯特在其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羅馬教皇格里高里派出的傳教使節聖奧古斯丁,並在聖奧古斯丁的影響下,接受了洗禮,成為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國王。 但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肯特王國國力衰退,周期性地為麥西亞王國和韋塞克斯王國所征服和瓜分,最終在8世紀後半期淪為麥西亞王國奧發統治下的一個省份。奧發死後,肯特人在796年爆發了反抗麥西亞的起義,但被殘酷鎮壓下去。 公元825年時,肯特被韋塞克斯王國的國王愛格伯特徵服,被迫承認韋塞克斯的君權,隨後肯特成為韋塞克斯王國的一部分。 儘管肯特在8世紀末開始的丹麥人侵略浪潮中,成為受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不過肯特仍然是諾曼征服以前英格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區在該區的存在,使得大批財富以宗教的名義匯聚在該區,另一方面肯特和歐洲大陸保持着密切的聯繫——宗教、政治、經濟、文化。

東盎格利亞

東盎格利亞是盎格魯人在5世紀末葉建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它的領土範圍大體相當於英國的諾福克郡和蘇福克郡,盎格魯人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和北德地區。這個王國的早期歷史很模糊,不過該王國大塊領土地處沼澤地帶之中,使得它處於一個比較有利的防禦位置,這個因素讓東盎格利亞王國在6世紀末葉成為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中的一個強國。 東盎格利亞王國的國王里德瓦爾德(他大約死於公元627年)接替肯特的埃特爾伯特成為南英格蘭的霸主,里德瓦爾德曾幫助埃德溫擊敗了諾森布里亞王國的國王埃特爾弗里特,並讓埃德溫登上諾森布里亞王國的王位。但東盎格利亞王國的主導地位卻隨着麥西亞王國的崛起而削弱。 公元650年以後,東盎格利亞王國長期淪為麥西亞王國的附庸國。

公元825年,東盎格利亞人在韋塞克斯王愛格伯特的援助下發動了對麥西亞王國的起義,儘管他們隨後擺脫了麥西亞的統治,但又淪為韋塞克斯的附庸國。更壞的事情接踵而來,865年——866年冬季,入侵英格蘭的丹麥人在東盎格利亞王國境內過冬,869年,丹麥人重臨故地,這一次他們可不再是短暫停留,他們征服了整個東盎格利亞王國,丹麥人摧毀了王國境內的修道院,並謀殺了東盎格利亞人的年輕國王——聖徒愛德蒙。 9世紀70年代時,韋塞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大帝擊敗了丹麥人,迫使丹麥人在英格蘭東部的丹麥法區居住時,東盎格利亞通過韋塞克斯和丹麥人於886年的和約成為丹麥法區的一個部分。不過丹麥法區的丹麥人不久以後又故態重萌,不僅幫助維京人侵略韋塞克斯,還不斷地侵擾該王國。 最終韋塞克斯國王長者愛德華在917年最終征服了丹麥法區,統一了英格蘭,從那以後,東盎格利亞就成為英格蘭一個伯爵領地了。

諾森布里亞

諾森布里亞是盎格魯人建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它最初由兩個獨立小王國組成,這兩個小王國以迪斯河為界。其中的一個獨立小王國是伯爾尼西亞,它的領土範圍包括今天的東蘇格蘭、英格蘭的伯維克、羅克斯堡、東諾森布里亞以及達勒姆地區。另外一個獨立小王國是德拉,它的領土範圍包括今天英格蘭的約克郡的北部和東部地區,這兩個王國都是盎格魯人在公元500年左右時建立的。現存的一些稀少的史料記載着6世紀中葉時,伯爾尼西亞的國王為埃達,德拉的國王為埃里(或埃勒)。 伯爾尼西亞的國王埃特爾弗里特(在位期間593年-616年)將兩個小王國合併為諾森布里亞王國,並為統一後的王國增加了蘇格蘭以及威爾士領地,不過埃特爾弗里特被德拉的愛德溫打敗,並被取而代之。愛德溫於627年接受了基督教,並在英格蘭建立了諾森布里亞的霸權,可惜好景不常,在632年,愛德溫被威爾士的格溫尼德王國的國王卡德瓦爾隆殺死,這個王國是和麥西亞國王彭達結盟以反對諾森布里亞的。經過一年的混亂後,諾森布里亞的王位由伯爾尼西亞的奧斯瓦爾德獲得,奧斯瓦爾德請來聖埃丹進行凱爾特基督教的傳教工作,不過,奧斯瓦爾德也被麥西亞的彭達殺死了。繼承奧斯瓦爾德為王的相繼是奧西烏(在位期間641年-670年)以及埃克格里菲斯(在位期間670年-685年),在這個時期中,諾森布里亞的國力逐漸衰微,相反的是,麥西亞王國卻國勢蒸蒸日上。不過,奧西烏在宗教方面還是有所建樹的,他在惠特比宗教會議上確立了羅馬基督教會對凱爾特基督教會的領導權。 7世紀晚葉以及8世紀時期,諾森布里亞王國在政治上長期處於傾軋、爭吵、不和,不過該王國的教會、藝術、學術、文學卻處於一個黃金時代。867年,入侵的丹麥人在諾森布里亞王國的首都約克獲得了勝利,他們占領了王國的南部地區,諾森布里亞的盎格魯人只能夠控制迪斯河以北,福斯灣以南的一個小王國。丹麥的克努特大帝征服整個英格蘭後,在諾森布里亞設置了丹麥人伯爵,這些丹麥人伯爵中,以死於1055年的西瓦特為最具實力。但是諾森布里亞人卻在1065年將西瓦特的繼承人托斯提格驅逐,托斯提格的位置被麥西亞伯爵埃德溫的弟弟摩卡爾取代,1066年,托斯提格在挪威的哈羅德.哈德拉達的陪同下,重返諾森布里亞,並在福爾福德戰役中打敗了摩卡爾和愛德溫,這時,剛剛獲得英格蘭王位的哈羅德二世迅速趕往北方,擊敗了托斯提格和哈德拉達。不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諾曼底公爵威廉抓住了哈羅德來回征戰,疲於奔命的弱點,在英格蘭南部的黑斯廷斯擊敗了哈羅德,結束了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麥西亞

麥西亞是盎格魯人建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它的領土範圍大體相當於英國的米德蘭地區。該王國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建立起來,但其早期歷史含混不請,只有到了國王彭達統治時期,麥西亞的歷史才變得清晰起來。 彭達將麥西亞的勢力範圍擴展到韋塞克斯(645年)以及東盎格利亞(650年),成為杭伯河以南的英格蘭霸主。彭達死後,麥西亞的霸權在3年之內一蹶不振,在這個時期,諾森布里亞王國派來的一名傳教士使麥西亞王國皈依了基督教,不過彭達的兒子伍爾夫赫爾重新建立了一個更為強大的麥西亞王國。8世紀時,埃特爾巴爾德為麥西亞王時,整個南英格蘭都為麥西亞的勢力範圍。麥西亞的霸權在奧發(在位期間757年-796年)時達到了鼎盛,他控制了東盎格利亞、肯特、蘇塞克斯,並迫使韋塞克斯和諾森布里亞對他維持着臣服的關係。奧發還在麥西亞王國的西部建立了奧發牆以保護西部地區免遭威爾士人的侵擾。 奧發死後,麥西亞的霸權地位逐漸衰落,其霸權地位為韋塞克斯所取代。當9世紀初韋塞克斯王埃格伯特擊敗了麥西亞後,麥西亞曾短暫地承認韋塞克斯的宗主地位,不過在874年,當入侵的丹麥人嚴重破壞了麥西亞後,麥西亞恥辱地屈服于丹麥人,其東部地區通過886年韋塞克斯和丹麥人的和約,成為丹麥法區的一個組成部分,西部地區則為韋塞克斯的阿佛列大帝控制,至此,麥西亞的獨立歷史宣告結束,儘管它在作為韋塞克斯王國的一個伯爵領地時,曾經有過一位高貴的女伯爵埃特爾弗萊德(阿佛列大帝之女)。她在丈夫死後,竭力幫助身為韋塞克斯國王的兄弟對抗丹麥人,獲得了麥西亞夫人的稱呼。

埃塞克斯

埃塞克斯是撒克遜人建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它可能於公元6世紀初期建立。這個王國的王族祖先可以上溯到歐洲大陸上日耳曼人所尊崇的主神沃登(奧丁),這也是其他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統治者所聲稱的。 埃塞克斯王國的領土範圍包括英國的埃塞克斯郡、米德爾塞克斯郡、哈特福德郡大部以及倫敦。大約在604年,埃塞克斯國王塞伯特在他的叔父——肯特國王埃特爾伯特的影響下,接受了基督教。但他一死去,繼起的國王就驅逐了倫敦主教梅利圖斯,王國很快又恢復了異教的信仰。不過在653年,國王西格伯特又向諾森布里亞國王奧斯維提出派遣傳教士到本國傳教的請求,奧斯維向埃塞克斯派遣了塞德,塞德使埃塞克斯再次信奉了基督教,並在王國境內建立了教堂。在伍爾夫赫爾為麥西亞王期間,埃塞克斯承認了麥西亞的宗主權,從此便開始了埃塞克斯為周邊強國支配的歷史。 825年,埃塞克斯和其它東部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一道,臣服於韋塞克斯王國,並作為韋塞克斯的一個伯爵領地。886年韋塞克斯丹麥人的和約,使得埃塞克斯淪為丹麥法區的一個部分,但在917年為韋塞克斯國王長者愛德華收復。埃塞克斯伯爵領地最著名的伯爵是比爾特諾特,他在991年的麥爾東戰役中陣亡。

蘇塞克斯

蘇塞克斯是撒克遜人建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它的領土範圍在今天英國東南部威爾德地區的南部。蘇塞克斯王國在5世紀末期建立(按照傳統的說法是在477年),其建立者是撒克遜人的首領埃勒,他在幾次戰役中打敗了凱爾特人,建立起一個短暫時期內的軍事霸權。 但是人們對這個國家早期200年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7世紀末時,這個王國還是信奉異教,直到約克主教聖威爾弗里德在王國傳教(681-686年),才使這個王國的民眾信奉了基督教。 685-688年時,韋塞克斯國王卡德瓦拉征服了蘇塞克斯,而在卡德瓦拉以後為王的因尼統治期間,蘇塞克斯繼續臣服於韋塞克斯。771年時,麥西亞的奧發已經將包括蘇塞克斯王國在內的鄰國征服,從那時起直到825年,蘇塞克斯一直處於麥西亞的統治下。825年時,蘇塞克斯和其它東部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一道,臣服於韋塞克斯王愛格伯特。

韋塞克斯

韋塞克斯是撒克遜人建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它可能在495年由塞爾迪克領導下的撒克遜人建立,據傳他率領族人在今天英國漢普郡沿海地帶登陸。到了塞爾迪克的孫子塞夫林(在位期間560年-593年)時,撒克遜人的定居點已經遍布希爾騰山脈,原先的居民凱爾特人則被撒克遜人從泰晤士河上遊河谷和塞文河下游之間的區域驅逐出去,但塞夫林本人卻被撒克遜人放逐。 直到8世紀末葉時,韋塞克斯王國一直處於強國的陰影下——先是肯特,然後是諾森布里亞,最後是麥西亞。不過這一時期韋塞克斯也並非毫無作為,國王卡德瓦拉(在位期間685年-688年)對鄰國開展了幾次成功的戰役,他的繼承者因尼一方面向西面的不列顛人小王國擴展領土,一方面迫使肯特進貢。因尼死後,韋塞克斯陷入了混亂狀態中。 直到愛格伯特為王時(802年-829年),韋塞克斯的國勢再次振興起來,他成為了全英格蘭的宗主,不過他的繼承人被迫放棄了一大部分霸權以集中精力來防禦丹麥人的入侵。到了阿佛列大帝統治時,韋塞克斯的歷史和英格蘭的歷史聯繫起來,到了10世紀長者愛德華、埃特爾斯坦、愛德蒙、埃特爾雷德相繼為韋塞克斯國王時,韋塞克斯逐漸對包括丹麥法區在內的整個英格蘭建立了鞏固的統治。但在國王愛德加平靜的統治後,新國王埃特爾雷德(在位期間978年-1016年)再也無法抵抗維京人的入侵,維京人首領也是丹麥國王的克努特在英格蘭建立起丹麥人的統治(1016年-1042年)。克努特家族的消亡導致懺悔者愛德華成為英格蘭的最後一位韋塞克斯王系國王(1042年-1066年)。隨着諾曼征服,韋塞克斯不再成為政治概念,而成為地理概念,它一般指英國的多塞特郡。

發展

公元5世紀,隨着盎格魯·薩克遜人在不列顛島上由南部向中部的侵入,漸漸地在這些地域建立起了一些王國。當時由盎格魯·薩克遜人以及原住民不列顛人所建立的王國的數目遠遠不止這7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大國逐漸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最後形成了以這7個大國為代表的七國時代。

而這七個王國的格局,也成為了後來的英格蘭王國的雛形。

時代發展

史前時期

人們對於不列顛島上的最早居民的了解很少,但這些居民在斯通亨格和阿弗伯利所遺留下來的巨石陣都證明史前期的島上居民擁有一種相當程度發達的文明,他們當時正處於青銅時代文化期。

凱爾特人時期

(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1世紀)隨後,在公元前5世紀早葉時,首批凱爾特人將歐洲大陸上的鐵器時代文化帶到了島上。

羅馬時期

(公元前1世紀-公元5世紀)

公元前54年,愷撒渡過英吉利海峽,對島上的凱爾特人進行了幾次征服戰爭,一般的看法是愷撒的目的是阻止島上的凱爾特人對其剛征服的高盧地區的侵擾。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再次對不列顛用兵,並在今天的倫敦以及科爾切斯特設立了軍事基地,到了公元85年,羅馬帝國在不列顛上的領土已經延伸到克萊得河以南。在羅馬人征服不列顛島的初期,凱爾特人發動了一系列反抗羅馬人的起義,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迪卡起義,不過由於羅馬人的血腥鎮壓而宣告失敗。公元2世紀時,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在不列顛島的北部修建了一道著名的軍事防線——哈德良長城,其目的在於防止北部的皮克特人南下侵略。羅馬統治時期,城鎮在不列顛島上發展起來,而為了確保軍事行動能順利開展而建設的道路網則把城鎮接連起來,這些道路是英格蘭地區陸路交通的基礎設施。羅馬人還建立了科爾切斯特、林肯以及格洛切斯特這些殖民地以安置退伍老兵。這個時期,羅馬統治下的不列顛和歐洲大陸上帝國的其他地區有着頻繁的貿易往來——葡萄酒、橄欖油、陶器以及家具成為進口貨物的大宗,而不列顛的鉛、錫、鐵、小麥和羊毛則通行整個大陸,但這種貿易隨着羅馬帝國末期的經濟衰退以及羅馬軍團於公元5世紀初撤離不列顛而沒落。 (公元5世紀-公元11世紀)

隨着羅馬軍隊的撤出,蠻族人對羅馬化不列顛的侵擾越來越頻繁,公元410年時,自顧不暇的羅馬帝國拒絕援助羅馬化不列顛,羅馬官員也接着離開了不列顛,於是在5世紀下半葉日耳曼部落紛紛湧進了不列顛——它們分別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這些日耳曼部落打敗了當地的凱爾特人,戰敗的凱爾特人逃到了位於不列顛島東南部的威爾士以及英格蘭西南部的康沃爾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還橫跨英吉利海峽來到法國西部的布列塔尼地區定居。作為戰勝者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慢慢組成了7個小國,它們分別是撒克遜人的蘇塞克斯、埃塞克斯、韋塞克斯;盎格魯人的盎格利亞、諾森布里亞、麥西亞以及朱特人的肯特。從8世紀晚葉開始,維京人(主要是其中的丹麥人)對不列顛島進行了侵略,他們象蝗蟲一樣將英格蘭沿海地區破壞殆盡 ,並於865年對英格蘭展開全面入侵,但最終他們被韋塞克斯王國的阿佛列大帝擊敗,被迫在英格蘭東部定居下來。這塊地區因為實行丹麥人的法律而被稱為丹麥法區,丹麥人的首領將土地分給士兵。阿佛列大帝的繼承人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征服了丹麥法區,統一了英格蘭。不過在10世紀晚期丹麥人再次對英格蘭地區展開侵略,卡努特大帝於1016年最終征服了整個英格蘭,並一直統治到1042年。隨後,韋塞克斯王朝的懺悔者愛德華恢復了中斷了的撒克遜王系,隨着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在1066年在黑斯廷斯戰役中獲勝,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最終終結。

撒克時期

階級

早期的日耳曼入侵者中,自由民地位比農奴高,但都依附於國王。隨着以後的幾個世紀的戰爭和農業耕作,大部分自由民或是在壓力下淪為農奴,或是依附貴族階級的領主和鄉紳。貴族階級的領主和鄉紳則是特權階級,他們通過效忠國王,從國王那裡獲得領地,並對自己擁有的領地行使較大程度的自治權。

政府

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的政府是由部落首領會議演化而成的,國王擁有王國的行政和司法大權,貴族階級則組成國王的顧問會議,協助國王處理國政。國王將郡作為王國的基本的地區行政單位,由伯爵治理,在一些情況下這些伯爵將職位變為世襲,管理着幾個郡。郡以下的行政單位為縣,郡和縣都有各自的法庭,郡法庭由本郡的治安法官掌管,縣法庭由縣長長掌管。

農業

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農業是第一產業,但入侵的丹麥人卻是活躍的商人,在9世紀時,城鎮的重要性開始增加。

宗教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愛爾蘭和羅馬派來的傳教士的影響下,開始了基督教化的過程。但愛爾蘭宗教儀式和大陸宗教儀式上的差別幾乎導致不列顛基督教會的分裂,這一巨大的分歧在663年的惠特比宗教會議上終於獲得了解決。與此同時,修道院成為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文化中心,那裡以精美的手抄本而聞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