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
丁文 (1940年11月22日 - ) 本名闕庭恕,男,出生於陝西省紫陽縣。現供職於漢濱區文化館。中國著名茶文化專家、知名作家、學者。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陝西省茶葉協會專家組成員。曾擔任安康地區作協副主席、秘書長職務。
丁文 | |
---|---|
藝人或藝術家 | |
民族 | 漢族 |
籍貫 | 陝西省紫陽縣 |
出生 |
中國 | 1940年11月22日
職業 | 作家 |
代表作品 |
《安康藝文大觀》 《安康造型藝術》 《中國茶道》 |
一生的經歷就是讀書、教書、著書,傳道、授業、解惑。他是公認的高產作家,從文半個世紀,共出版和發表文學、茶學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重頭作品20部,代為編撰的作品20種,籌資待出的長篇小說和茶學專著6部。截至2012年,已在國家及省地縣四級報刊發表長篇小說2部,中短篇小說75部(篇),中短篇故事64部(篇),紀實文學作品50多篇,戲劇曲藝作品12件,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論文、散文約100餘篇,發表散文、詩歌、歌詞、雜文、寓言等精短作品150餘篇,發表茶學論文及其他體裁的茶文100餘篇,7部作品改編為影視劇,作品入選文集50餘種,獲全國、省、地三級獎勵近50多次。
實際撰寫的文字約1400萬字。涉及多種創作領域,如作家李大斌所評價的那樣:"丁文先生可以說十八般武器樣樣皆通。從傳統的文學,到故事;從文學,到邊緣文化……,而且,每一種題材上的東西,先生都能有自己所得,都有了成績。他研究茶學,寫出了幾本茶學專著,填補了空白;他研究安康的文學史,安康無人能出其右……又美學,又醫道,又商道,又雕塑學……。"丁文的《安康藝文大觀》和《安康造型藝術》將一地數千年文學藝術和造型藝術進行了系統梳理,份量厚重,著名文藝評論家、陝西省文聯副主席肖雲儒稱譽他:"以個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華,竭盡全力來校正中國文化一種久遠的傾斜。"
著名詩人和歌詞作家黨永庵稱譽他執筆撰寫的《安康藝文大觀》是"地方文化的萬里長城"。他執筆撰稿的《安康縣誌·人物篇》為方志專家"心服讚羨",譽其"出手不凡"。《夜半不速客》是獲獎故事專集,薈萃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故事佳作。他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完成了350餘萬字的"丁文茶文化系列",是中國著原創性茶文化專書最多的作家。其中《中國茶道》是中國第一部茶道學專著,被譽為茶道學的"經典之作"、"開山之作"。《大唐茶文化》是中國茶史斷代研究的力作。《茶乘》揭示了中國茶道深刻的文化內涵,將茶道學的研究提升到更高層次。《陸羽大傳》被譽為"具里程碑式意義的作品"。《茶魂》薈萃陸羽研究的最新成果,堪稱"陸學"研究的扛鼎之作。《陝西茶史》、《陝西茶文化》、《紫陽茶文化》亮點很多,精彩紛呈,對地方茶文化研究的權威性毋庸置疑。
他是中國茶道學的奠基者,"陸學"研究的中堅,大唐茶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如湖北茶文化研究會會長歐陽勛所說:"提起丁文先生,在中國乃至世界茶壇,當時無人不知的一位著名茶文化專家和作家。……他以優美的文筆全面系統地詮釋了茶文化,……自成體系,自立一家之言,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廣大茶人和茶學工作者的廣泛讚譽,從而奠定了作者在中外茶學界的學術地位,並有'中國茶道學開山人'之譽。"他在文學創作、地域文化研究和茶文化研究三大領域的建樹,對於文學藝術的繁榮、安康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保存、中華茶文化的復興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對國家茶產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繁榮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目錄
文學創作
丁文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成果綜述 一、文學創作方面的貢獻 1、"文化大革命"時期他被打成"小鄧拓",許多文化人立下"不留片紙在人間"的毒誓,但他對文學事業痴心不改,在夾縫中求生存,創作了許多作品,較有影響的有短篇紀實小說《小葵花和她的戰友》,此作後來編入《金光燦燦的路》一書,作為那個時代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譯介國外,1101宣傳隊據此作改編成表演唱《小班長和她的戰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演播。創作的6場歌劇《赤腳醫生》演出十餘場,曾參加地區工農兵文藝調演並獲獎。
2、"文革"後他首開紀錄在省級刊物發表短篇小說《招工》,打破了安康文壇萬馬齊喑的局面,大大振奮了安康地區文學青年的創作熱情,成為一時的佳話。他是安康地區最早的幾個作協會員之一。
3、1994年他創作的小小說《懸念》雖只有幾百字,但評價頗高。1984年12月17日《西安晚報》登載後,同年編入《中國新聞年鑑》,1985年3月《小小說選刊》轉載,此後收入1987年《安康縣誌·藝文篇》和2004年《安康地區志·文化文物篇》)。
4、他創建了安康文學史的基本框架。1992年5月23日出版的《安康文學史話》對安康文學的興衰、規律及流派作了初步的探索。繼後1996年出版的《安康藝文大觀》被譽為"地方文化的萬里長城",對安康3000餘年的文學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古今300餘位作家入選,挖掘整理了幾位極為重要的安康作家的傳記。約30萬字作品系新近發現,首次披露。保存了安康許多可以傳世的精品佳作。對"崔八娃現象"的實質和大躍進民歌《我來了》的來龍去脈作了最新的詮釋和介紹,令世人耳目一新。十幾年前他所開掘的地方文學資源如今正被廣泛地利用。
5、1995年前安康只有兩人創作3部長篇小說,丁文乃其一。他的《神醫華佗》在《珠江潮》連載發表,文學評論家、《珠江潮》副主編張錫麟評價說"《神醫華佗》"是一部學者的作品,是高雅的文學。"
2002年出版的48萬字的長篇歷史傳記小說《陸羽大傳》是世界茶文化界為數不多的大型文學作品之一,評論家認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湖州茶文化研究會會長董淑鐸認為:"此書一定可以與茶聖陸羽一道,傳之後世,垂之千古。《陸羽大傳》能夠順利面世,是中國茶人之幸事,是世界茶人之幸事!"杭州趙榮光教授認為這也是"中國文化之幸!"
6、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十餘年間在通俗文學領域頗有建樹,作品多、參賽多、獲獎多,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是陝西新故事界"傳奇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貢獻
1、對安康3000年間的文學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整理。
2、對安康6000年間的造型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整理。2000年出版大型畫冊《安康造型藝術》,撰文30000餘字,收錄書畫、雕塑、工藝、建築四個方面的經典作品900餘件。在當時的安康應稱之為大製作、大氣度、大投入。陝西省文聯副主席肖雲儒稱譽他:"以個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華,竭盡全力來校正中國文化一種久遠的傾斜。"
3、參與地方修志,特別是《安康縣誌·人物篇》文字上乘,資料準確翔實,評價公允,並有諸多新資料首次發現和公開,頗獲好評。
4、對安康歷史文化方面的諸多亮點他首次發現,而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或者參與實際的操作。例如李自成兵困車廂峽的考證(1987年)、安康的高僧懷讓和禪宗文化(政協提案,大約在1995年)、安康是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的考證(2007年)、安康水文化及建設"東方水城"的設想等。他對於安康文化"八大亮點"的概括及研究獲得廣泛的認同。
5、研究紫陽茶文化並著書立說。
三、茶文化研究方面的貢獻 (一)中華茶文化的研究 1、1993年,針對"國人知茶道而不知中國茶道,知日本茶道聲名遠揚而不知中國茶道源遠流長"的現狀,在茶學界率先將"茶道"作為學術研究專題,著中國第一部茶道學專著,創建了"中國茶道學"的學術框架,系統地論述了中國茶道的定義、發展歷史、構成、流派,論述了茶藝的"四要"、"三法"及飲茶方式和設施,說明了茶道與文藝、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填補了茶學研究的空白。此書被稱為茶道學的"開山之作"、"經典之作"。它的出版澄清了茶學界許多模糊的認識,正本清源,對茶文化的復興和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此書先後4次再版,發行23000冊,流傳到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國內不少涉及茶藝的學校和培訓班選作主要教材。作者因此而名噪中外茶壇,得到了廣大茶人和茶學工作者的廣泛讚譽,從而奠定了作者在中外茶學界的學術地位,並有'中國茶道學開山人'之譽。"
2、1999年出版的《茶乘》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剖析中國茶道形成的內在機制,用36萬字的篇幅精闢地揭示了中國茶道的文化內涵,明確地說:"中國茶道負載着儒道釋三教文化的內涵,中國士子創立和發展了中國茶道,並以茶道為心靈的宗教。"此後許多學者在他研究的基礎上作了更深更細的探索,但基本思路未有多大變化。
3、他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領軍人物。1997年出版的《大唐茶文化》、2007年撰寫的25萬字的《唐代茶詩》,以及《陝西茶文化》、《陝西茶史》的部分篇章,全方位地揭示了大唐茶文化的歷史風貌,用有力的證據和精到的分析說明了中國不僅是茶的祖國,也是茶道的祖國,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活水。不僅批判了學術問題上的片面認識,也大長了國人的志氣,體現了作者的民族精神。《大唐茶文化》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一部綜論大唐茶文化的專書。
4、他是"陸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唐代茶學家陸羽已成為中外茶學家研究的對象,形成了十分熱門的"陸學"。全國以陸羽的故鄉湖北天門、浙江湖州為基地開展研究工作。近十年裡丁文潛心研究陸羽,於2002年推出48萬字的《陸羽大傳》,據此又改編成52集30萬字的電視連續劇《茶神情史》,2005年又公開出版了30萬字的"陸學"研究專著《茶魂》。湖州、天門的領導和茶人給他以很高的評價。《陸羽大傳》和《茶魂》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兩部研究陸羽的專書。
5、他對陝西茶文化的研究貢獻卓著。2005年他發起和策劃出版了具權威性"陝西茶業叢書"。他親自執筆撰了24萬字的《陝西茶史》和28萬字的《陝西茶文化》,兩書披露了諸多新的發現和新的見解,如陝西茶的來源、茶史的分期、榷茶和稅收、茶馬貿易、茶馬古道、茶具茶藝等方面所作的詳細論述,對陝西有史以來的茶人、茶詩、茶歌、茶文、茶書、茶畫、茶聯、茶諺、茶藝、茶俗所進行的系統研究,關於"西有長安,東有杭州"全國兩個茶文化中心的論述以及陝西也有"茶馬古道"的論述,特別是對唐代陝西茶詩的搜集整理和賞析,令人耳目一新,凸顯了陝西茶文化的風采和神韻,增加了本書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兩書既有獲得茶專家們基本認可的權威性的結論,又拓開了陝西茶文化需要繼續探索的學術空間。兩書的出版為弘揚陝西茶文化提供了依據,大大提高了陝西在全國茶文化領域的歷史地位和學術影響,有利於推動陝西茶產業、茶經濟的發展。
6、他對紫陽茶文化的研究貢獻卓著。2002年出版的《紫陽問茶》,創建了紫陽茶文化的學術框架,涉及紫陽茶史、茶俗、茶藝、茶人、茶歌、茶詩、茶文、茶故事、茶著、茶論,資料豐富,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地方性和全國性,在全國同類區域性茶文化專書中出類拔萃。因他的研究,將紫陽人工植茶的歷史提早到西周之前,全國第一;貢茶的歷史由唐代時期也提早到西周之前,即由公元8世紀提早到公元前11世紀,至少提前了22個世紀。這既提高了紫陽茶的歷史地位,也是一種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他對紫陽茶經濟的發展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這是難以用數字估計的。
7、2011年出版《中華茶典》,160萬字,四斤八兩,鴻篇巨製,堪稱當代茶學集大成之作。
丁文自1993年介入茶文化研究至今已14年之久,時間不算太長,但其間出版原創茶文化專著8部,發表茶學短文數十篇,多次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演講和發表論文,約300萬字。他是中國從古到今出版原創性茶文化專書最多的人,茶學界稱他是"中國茶道學的開山人"、"茶文化著作家"、"茶文化界頂級人物"、"茶學究"等等。作者表示這些稱號愧不敢當,但應當領受茶界朋友的好意,並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