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
丁奎岭[1]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3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籍贯河南永城。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丁奎岭 | |
---|---|
| |
出生 | 1966年3月15日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河南永城 |
民族 | 汉 |
母校 | 郑州大学 |
职业 | 科研教学工作者 |
研究领域 | 有机化学家 |
目录
教育背景[2]
- 1981年9月--1985年7月,郑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 1985年9月--1987年7月,郑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 1987年9月--1990年10月,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人物生平[3]
- 1990年10月—1992年10月,郑州大学化学系讲师。
- 1992年11月—1995年11月,郑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
- 1993年9月—1994年9月,日本龙谷大学理工学部博士后。
- 1995年12月—1998年11月,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 1997年9月—1998年9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UNESCO研究员。
- 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 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 2003年8月—2003年11月,日本名古屋大学客座教授。
-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 2009年--至今,任上海有机所所长。
- 2013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
- 组合不对称催化
- 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 手性催化剂负载化新方法
科研成果
- 不对称催化反应: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建立了“组合不对称催化”方法,发展了一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并阐明了催化机制。
- 手性催化剂:提出了手性催化剂“自负载”概念,实现了不对称氢化等多类反应的非均相催化和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为多类非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和药物中间体等的合成提供了高效方法。
主要奖项及荣誉[4]
- 2002年,获得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 200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
-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 2005年,获Synlett/Synthesis Journal Award。
-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 200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
- 2006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
- 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一)。
- 2011年,获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 2011年,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