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一言一行皆有果报

一言一行真的皆由果报,过去在国王前下谗言的人,就是现在受病苦的呻号比丘。后来由于他受辟支佛的恩惠,忏悔前罪,虔诚皈依三宝,所以才能于今日得到佛陀的救度,速成圣果

目录

原文

有一个大富长者,家财万贯,金银财宝取用不尽,尤其妻子贞美贤慧,更使他欢喜。

长者结婚多年才生下一个儿子,自然欣喜万分。可是很不幸,这孩子才牙牙学语时便害起病来,经医生诊断,说是生疮,虽然请来许多名医,也无法疗治,因此长者成天愁眉不展。

可怜的小孩在群医束手无策之下,天天哀号叫苦,过着痛苦的生活。由于他的痛苦呻号声扰及邻里,所以大家都叫他呻号。

光阴似水,带走了呻号的童年岁月,他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过,身上的恶疾并未痊愈,仍是日夜的哀痛,令人听了都为他难过。附近有一个老人听见呻号痛苦呼号之声,心里很是不忍,于是来到呻号家里慰问,并对呻号道:“我曾经听到许多人称赞说,在祗园精舍有位大医王,我们身体上的病或者心理的病,他都能够医治。他有神圣妙方,任何沉痾的病症到他那里都能马上痊愈,你何不赶快虔诚的去求治?”

长者子呻号听了老人的话,欢喜得不得了,便抱病到只园精舍求见佛陀。呻号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圣身,如同百千光明,心里喜悦赞叹。他的愁苦恼恨已经减少了许多,随即五体投地礼拜佛陀。佛陀的慈悲,从不舍弃任何一个病苦的众生,所以呻号来时,佛陀非常高兴,便为他宣说拔除一切苦患的胜妙法门。呻号听闻佛陀说法以后,忏悔罪过。这时他身上几十年来的疮毒,马上好了,痛苦完全消除,心中生起虔敬欢喜。后来要求佛陀允许他出家做比丘,他精进修习,不久便证得罗汉果。

诸比丘看到呻号这样,觉得很稀奇,就问佛陀:“呻号是以何种因缘而得此果报?”

佛陀对弟子们说道:“在过去无量世中,波罗奈国有甲乙两个富翁。因为他俩平日就怨憎相诤,所以甲富翁拿出了许多珍宝,进奉给国王。国王得到他的贡献,对他特别宠爱,因此甲富翁就在国王面前毁谤乙富翁说:乙某人非常恶毒,常常阴谋用计害我,希望大王严惩恶人,保护善良人民。国王因受其好处而失去观察,信以为真,就令人拘捕乙富翁,不许其辩解,并施以酷刑,使其遍体鳞伤,百般的痛苦。后来经由乙富翁家人出钱赎罪,才得以释放回家。回去以后,深自思惟,人有了身体就有痛苦,多灾多祸,我与某甲并无怨仇,他竟然害得我如此痛苦。不久即立志入山中修行,证得辟支佛。那时辟支佛发大悲心,怕甲富翁来生受苦报,便往其家中现种种神变,甲富翁看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心生敬仰,随即请辟支佛上座,以种种美食供养,并向辟支佛忏悔前罪。你们知道,过去在国王前下谗言的人,就是现在受病苦的呻号比丘。后来由于他受辟支佛的恩惠,忏悔前罪,虔诚皈依三宝,所以才能于今日得到佛陀的救度,速成圣果。”

谗言,不要以为说了没有人知道,罪业丝毫不爽,但是犯了口业过错的人,只要忏悔,仍然是可以得救的。[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