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在日本身上?
一衣带水 |
一衣带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在日本身上?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最初是指哪条河流?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了解“一衣带水”后,才发现这种提法没错![1]
有个成语叫“一衣带水”,从前的中学《地理》教材,会常常用到,比如介绍与我们相邻的日本时,就会用“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来形容。那么,“一衣带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衣带水”中的“水”又指何“水”呢?
成语“一衣带水”的意思,是指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后来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只隔着一衣带宽的水域,比喻双方离得很近。
如果按这样的意思理解,来形容中国与日本的空间关系,隔洋隔海的,却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似乎有点“小题大用”了。但是,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一衣带水”的原本出处后,就会觉得,这个词并没用错。
“一衣带水”的背后,还有个“誓要拯救天下苍生”的励志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隋文帝杨坚与陈后主陈叔宝。
杨坚代周自立后,最初对邻邦实行的都是睦邻友好策略。当得知陈宣帝驾崩后,杨坚还撤回了征讨大军,专门派遣使者赴南陈吊孝。陈叔宝即位后,觉得隋文帝如此“谦卑”,不足为惧,加之有长江天堑为隔,对于隋兵更是不放在心里,对隋文帝的态度颇为傲慢。
因为无“后顾之忧”,陈叔宝上任后,不闻国事,只顾享乐,天天与一帮美人、奸臣混在一起,吃酒行乐,打情骂俏。对待百姓则是大肆搜刮,一时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面对南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煎熬,隋文帝杨坚坐不住了,他得要为南国百姓做点什么。于是,“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南史·陈本纪下》)”
隋文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是天下百姓的父母(意为君主天下,与后世的父母官用意相类),岂能眼看着江南百姓受苦,怎能因中间隔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而不挥师去解放他们呢?杨坚的意思很明白,我要挥师解放南国,拯救万民于水火。
文中的“水”指的是长江。“仆射”为隋朝尚书省的长官。高颎时为仆射,是隋文帝最倚重的谋臣。为了帮助杨坚完成“拯救南国百姓”的历史使命,便为杨坚献计,先麻痹消耗敌人,然后再一鼓作气地干掉它。
高颖给隋文帝的计策很阴,也很实用。高颖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大张旗鼓地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
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文帝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柿于江,若彼能改,吾又何求。”及纳梁萧𤩽、萧岩,隋文愈忿,以晋王广为元帅,督八十总管致讨。乃送玺书,暴后主二十恶。又散写诏书,书三十万纸,遍喻江外。(《南史·陈本纪下》)
陈叔宝哪是杨广的对手,隋军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南陈被灭后,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隋文帝杨坚赐予宅邸,礼遇甚厚,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
隋朝仁寿四年(604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岁,追赠大将军,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历史有时会有惊人的相似,陈叔宝死后仅仅14年,隋朝就二世而亡,隋朝的第二位君王杨广兵败被杀后,也被唐朝谥号曰“炀”。
知道了“一衣带水”的真正含义后,教科书用它来形容日本,确实没错,说明编者的站位非常高,它有着激励青少年学子树立“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之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