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而已
原文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有人問一位老先生,太陽和月亮哪個比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較重要。」「為什麼?」「因為月亮是在夜晚發光,那是我們最需要光亮的時候,而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卻在那時候照耀。」
你或許會笑這位老先生的糊塗,但你不覺得很多人也是這樣嗎?每天照顧你的人,你從不覺得有什麼,若是陌生人偶爾幫助你,你就認為他人好;你的父母家人一直為你付出,你總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還嫌煩;一旦外人為你做出了類似行為,你就會分外感激。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陽」一樣糊塗嗎?
有個女孩跟媽媽大吵了一架,氣得奪門而出,決定再也不要回到這個討厭的家了!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閒逛,肚子餓的咕嚕咕嚕叫,但偏偏又沒帶錢出來,可又拉不下臉回家吃飯。一直到了晚上,她來到一家麵攤旁,聞到了陣陣香味。她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沒錢,只能不住的吞口水。
忽然,麵攤老闆親切的問:「小姑娘,你要不要吃麵啊?」她不好意思地回答:「嗯!可是,我沒有帶錢。」老闆聽了大笑:「哈哈,沒關係,今天就算我請客吧!
女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來。不一會兒,面來了,她吃得津津有味,並說:「老闆,你人真好!」
老闆說:「哦?怎麼說?」女孩回答:「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那麼好,不像我媽,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氣人!」
老闆又笑了:「哈哈,小姑娘,我不過才給你一碗麵而已,你就這麼感激我,那麼你媽媽幫你煮了二十幾年的飯,你不是更應該感激她嗎?」
聽老闆這麼一講,女孩頓時如大夢初醒,眼淚瞬間奪眶而出!她顧不得吃剩下的半碗面,立刻飛奔回家。
才到家門前的巷口,女孩遠遠地看到媽媽,正焦急地在門口四處張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女孩感覺有一千遍一萬遍的對不起想對媽媽說。但她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見媽媽已迎上前來:「哎呀!你一整天跑去哪裡了啊?急死我了!快進家把手洗一洗,吃晚飯了。」
這天晚上,這個女孩才深刻體會到媽媽對她的愛。
當太陽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給的光亮;當親人一直都在,人就會忘了他們給的溫暖。一個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人反而不會去感恩,因為他認為,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是多餘。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太陽和月亮哪個更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了自己已有的,認為他們是理所當然,對於自己沒有的,又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仿佛這個世界欠我們很多。
其實,感恩也可以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正如有些人聽說,要感激那些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意志;感激那些欺騙你的人,因為他豐富了你的經驗;感激那些輕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命運,感激一切是你成熟的人,感恩周圍的一切。
擁有感恩的心,需要我們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感悟,更需要我們去愛。草木旺盛地生長,為的是報答春暉之恩;鳥兒拚命覓食,為的是報答哺育之恩;禾苗茁壯地成長,為的是報答溪水的滋潤之恩;孩子努力學習,為的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常懷感恩之心,以德報德,知恩圖報,無愧於心,瀟灑坦然在人世間走一回!
學會感恩吧!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不是嗎?雲捲雲舒,花開花落都值得我們去珍惜,感激月亮,更要感激太陽![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