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蛋的故事
原文
從前有個遊方僧,頗具神通。有一天,他來到一位財主的莊園,正好碰到財主準備吃午飯。
財主一見他來乞討,身上是破衣爛衫,風塵滿面的樣子,頓時生出憐憫之心。他想:「像他們這樣,每天走街穿巷地乞討也不容易,正好我還沒吃,就把飯都給他吧!」於是財主把自己的午飯,全部倒入僧人的缽中,上面還放了一朵盛開的蓮花,表示他對僧人的敬意。
僧人見了,心中十分高興,馬上顯現他的神通,變得通體透亮,大放光明,空氣中一陣陣飄香。
伺候財主吃飯的一位婦人,見了這情景,心裡真是喜不自勝,暗自想:「這才是真正的神人哪!我多希望將來能有一百個兒子,個個都像他這樣,具有不凡的神通!」
婦人去世後,她的靈魂滯留在一個婆羅門常去小便的地方。
有一次,一隻母鹿來到這個地方舔食小便,馬上受到感應而懷了孕,懷孕期滿生下一個女兒。這個女孩由婆羅門撫育長大,在她十歲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美麗端莊的少女了,空閒時就幫父親做一些事。
這天,父親出門,她留在家裡看守火堆,一邊和小鹿玩着遊戲。她只顧高興地玩着,沒有想到要給火堆加柴,等父親再進門,發現火堆已經滅了。他們住在山林里,周圍都沒有其他人家,父親只好叫她到很遠的村莊去取火種。女孩來到村中,珍跡出現了,她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
村裡的人從來沒有見過這個美麗的姑娘,更沒有見過這種珍妙的情景,個個都驚呆了。
她去取火的那家主人對她說:「好姑娘!請你繞着我的屋子走三圈,我就給你火種;我太喜愛你帶來的那些蓮花了。」
女孩順從地繞着屋子走了三圈,多麼珍妙啊!那家的屋子,立刻被三層五光十色的蓮花給環繞住了,那麼光彩奪目,清香撲鼻!
有一個看到這珍跡的人,立刻去報告國王。
國王從來沒有聽到過這種怪事,更沒有親眼看過,他感到這事實在太不可思議了,馬上派一個看相人,跟着來人回村里去看看這女孩,是福相還是賤相。
看相人一看到那個姑娘,馬上被她吸引住了,他回來報告說:「陛下,真是怪事啊!我看相看了這麼多年,看過這麼多人,卻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有福氣的姑娘,她必有神力,後代將會做出豐功偉業,並綿延不絕、世世相傳呀!」
國王聽了,心中異常歡喜,立刻命令手下準備聘禮,娶姑娘為妻。
那姑娘被帶到宮裡,她的美貌絕倫、天生麗質,震驚了後宮的王妃宮女,沒有一個人能和她相比,驚嘆之餘,她們又非常嫉妒她,總想找點碴兒,讓她難堪。可是由於國王的寵愛,她們始終沒有機會。
十個月過去,那姑娘懷孕期滿,生下一百個蛋。這又是一件怪事了!那姑娘的來歷,本來就不太明白,有着種種離珍的傳說,現在她生下的不是孩子而是蛋,便使那些后妃個個幸災樂禍,想借這個機會,拔掉眼中釘。她們在芭蕉上,刻了妖魔鬼怪的形象,塗上污血交給國王,並向國王報告說她生的是鬼怪。
國王信以為真。
於是這群妃子找來一隻大壺,將一百個蛋放在壺內,密封壺口,把壺投到江中,讓它隨波逐流。
天帝釋在天上看到這一切,命令天神在壺上打上天帝釋的封印,護送壺順流而下。到了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那壺便停了下來。
那個國家的國王,在高台上看到水中有隻壺,正在水波中蕩漾,壺面閃閃發光,便派人把壺從水中取出來,他一看,上面竟然有天帝釋的封印,再打開一看,裡面裝的是蛋,外殼都那麼光滑潔白,令人十分喜愛。他也不知道蛋里有什麼,又不敢隨便打破,便找來一百位婦人,每人將一個蛋放入懷中,時時溫暖着蛋。
過了一個月,從那一百個蛋中,鑽出來一百個男孩,生來就具有神珍的智慧和勇氣,個個相貌英俊、武藝高超;聲音洪亮,好像獅子吼。
國王高興極了,命人為他們準備一百頭白象,並配上七種寶石製作的鞍子,裝備齊全。
他們英勇善戰,百戰百勝,所向無敵,鄰國一個個被他們征服了。最後,終於輪到攻打他們降生的那個國家了。
在他們母親的國家裡,早已聽說這一百位所向披靡的武士,也早就為他們征服鄰國的事跡所震驚。這次,真的要打過來了!這消息比任何洪水猛獸還令人喪膽,國內百姓個個驚慌失措,恐懼萬分。
國王召集文武百官開會,問道:「大敵當前,誰去降服?」
沒有人回答。
王后聽到這消息,心想:「這一百個勇士,一定是我那失散了的一百個兒子。」
她跑去對國王說:「要是大王您相信我,就不必擔心敵人的進攻了。到時候,看敵人是從哪一邊攻城,我立刻到敵人陣地前去降服他們。」
很多人聽了,半信半疑,不知道王后有什麼妙計能打退敵人。
很快地,鄰國的軍隊來了,為首的正是那一百個勇士,個個騎着白象,威風凜凜。
國王與王后登上城牆,面對着敵人的軍隊。
王后解襟露乳,她的雙乳立即射出一百道乳汁,射向一百個兒子的口中。
兒子們馬上就明白了,他們叫道:「這是我們的媽媽呀!」
立刻放下武器,來到母親面前,向母親叩頭請罪。
大眾見了面,又悲又喜。
這兩個敵對國家,從此變成十分親密的友邦。
據《六度集經》卷三《國王本生》改編。參見《大正藏》第三卷第14頁。[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